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纲要》还提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加强健康教育需要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而将健康理念渗透到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在健康中国的“大健康”视野下,体育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有规划地定期参与体育锻炼是维护生命张力、降低慢病风险、对抗亚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持续不断的体育锻炼也是对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
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还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水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还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体育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儿童少年早期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其作用不仅是促进身体发育,也是让孩子们在运动游戏中学习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途径。
要做到这些,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把体育当作是青少年学生锻炼身体方式,同时还要将其作为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和精神依托,充分发挥健康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俱佳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体育教师仅仅会自己体育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些更是只懂知识不会技能,更不要说掌握相关的膳食营养、体育康复保健、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基本功”了。同时这也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育专业的教育体系中。
令人感到可悲的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教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不具有“健康”的基本功。笔者曾对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过随机的采访,发现这些高校教师们基本没有公共卫生或膳食营养学习的背景,也很少有康复医学之类背景的毕业生充实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他们具有的“皮毛”营养知识,或公共卫生以及健康教育的知识基本来自后天的培训和自学所得,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奢求他们所教的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健康”的基本功。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知识的缺乏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软肋,制约着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接轨,也妨碍着《纲要》所提出的“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和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形成健康生活目标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健康基本功亟待加强。
当下,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其核心任务就是将健康纳入到大学教育的所有学科和相关政策中,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大健康观意识。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会在健康中国中发挥更多的作用,真正为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21日第8版 版名:体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