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比赛,还可以赢得人生 ——从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看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发展

作者:李小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07-11 阅读量:0

背着10公斤的包袱,迈着沉重的脚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一年级研究生涂元森和七名队友一起完成了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总决赛最后七公里的徒步登山。由于途中有一名队友虚脱,只能靠大家背着、搀扶着前行,这也影响了北大的成绩,该队因此成为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队伍。然而,在有着军旅生活的修瑨看来,这次历练没有失败者,“走出宿舍,走向大自然,让每位参赛同学都有收获。虽然我们没有赢下比赛,但我们赢得了人生。”

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总决赛日前在素有“户外天堂”之称的江西萍乡武功山旅游风景区落幕。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近20支经过初复赛选拔出来的高校团队参加了本次总决赛。比赛中,同学们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克服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既锻炼了自己,又收获了友情。

大学生急需补上体质课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仍继续下滑。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有很多:一是高校开设的体育课普遍没有中小学多,本科院校的体育课一般只开设到大二,大三就没有了,且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二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南京大学地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对该校近400名学生进行的睡眠调查显示,不少学生的生物钟是完全颠倒的,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睡觉,到了第二天中午才起床,常常是课都不去上了。而一些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等,成天“宅”在宿舍不出门,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体质的下降。

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七号文件)就已颁布,同年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然而,十年过去,为什么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体质依然持续下滑?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博士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普遍运动不足,以及交通出行方式改变、“少动多静”生活方式形成息息相关,“但学了十二年体育却不会一项运动技能,也是‘罪魁祸首’。”

2013年10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对北京、山西、山东、广东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一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明显不足,受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为1.6小时,18%的大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43.5%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在2次以下;二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不强,仅有9.3%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而超过四成的学生选择了上网;三是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校有无必要举行体能测试表示“无所谓”;四是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满意度不高,仅有27.8%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好。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柏贞尧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也是导致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他说,“许多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不知不觉成了‘宅男宅女’,沉溺网络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共青团组织、学联组织对此现象高度重视。”

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主任、“三走”挑战赛组委会负责人刁铁民多年来致力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他看来,十余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广大青少年在巨大的负荷下“超载”运行,不仅身体素质差,还造成了“偏科”:80%以上的青少年没有体育爱好,缺乏基本的体育常识和运动意识,以至于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不爱运动、不懂运动、不会运动、不敢运动。

挑战赛让大学生爱上“户外运动”

针对大学生体质“亮红灯”和运动不足的现状,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于2014年1月共同推出了全国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简称“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柏贞尧说:“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大学生锤炼坚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磨砺奋斗精神,养成坚忍不拔、团结友好、用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同时,青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三走’活动举办的初衷”。

刁铁民介绍,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是依据“三走”精神而量身定制的全新赛事。户外教育专家为赛事精心设计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户外拓展运动内容,如校园拓展、真人CS、溯溪、负重穿越、先锋工程、百米定向、毕业墙等,“这些项目有别于长跑等常规的体育运动,融游、乐、学、练于一体,具有青春阳光、时尚有趣、挑战极限等元素。比赛主要面向普通学生,让他们也能够像优秀运动员一样,在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奋力拼搏中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

专家组成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祁国鹰认为,目前体育课的锻炼内容偏重奥林匹克项目,以竞技形式为主,大多数项目都有共同点,即枯燥乏味,同时专项性较强。“本次比赛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普通大学生,就是为了要让更多普通大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的赛事中,让他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作风,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和情操。”

相比篮、排、足球等传统赛事,户外运动挑战赛具有的“低”重心、“高”趣味、时尚引领无疑是该项赛事受到大学生热捧的原因。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晓楠既是本次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积极组织者。她说:“这个活动非常吸引普通同学,我们在学校里组织预赛阶段比赛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驻足观看,不停地问,我们可以参加吗?由于比赛基本不需要技术,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几乎是‘零门槛’,加上现在野外生存等在一些高级公司已成为‘必备技能’,必须有好的体能和智能及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参与,也令大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惦记着‘潇洒玩一会儿’。”

大学生户外运动挑战赛好玩、有趣、时尚的元素让浙江温州商学院团委教师吴小虎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该项目当成了德育工作有效载体看待。他说,户外挑战赛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快乐、融入团队、增强凝聚力很有帮助。他表示,要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借鉴“三走”挑战赛项目的设置,多从趣味性、游戏性、团队性考虑,设计适合师生参加的活动,“因为这样的运动项目能够很好促进师生的感情,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更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是‘三走’活动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组合。”

活动的举办在大学生中引发了“户外挑战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的许多学生临别时,依依不舍地表示:将延续在比赛中结成的战斗友谊,继续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开展户外活动。一些教师也纷纷表态:将努力争取以该项赛事为导向,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参加户外活动。不少学校负责人表示:回去后将争取加大投入、招收教师开设课程。

户外教育专家、本次大赛总裁判长吴军生说,本次比赛是普通大学生个人户外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合作创新等方面的一次展示,体现了普通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从总体表现上看,大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说明同学们很喜欢这项运动。但比赛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大学生普遍缺少野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自主能力较差;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缺乏;凡事先替自己打算,奉献精神不够;体能和素质较差及自我认知和安全自救等方面知识匮乏。看来大学生急需补上户外教育这一课!”

“三走”活动如何赢得未来

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户外团队挑战赛受到追捧,说明该项赛事在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身体素质堪忧、网络依赖度过高现状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是积极有益的,而如何挖掘户外运动彰显的独特魅力和教育价值将是高校和共青团组织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

参加完比赛后四川乐山学院的王嘉琪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负重越野不仅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比拼,更是一场团队关系的挑战。在平时训练时,大家每次都抱怨负重量大、强度大,现在想想还是蛮好的,不然在比赛途中就倒下了,哪有机会夺冠啊!在比赛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了点小麻烦,但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扛过来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依靠团队的力量争取胜利的信心。

户外挑战赛是一个挑战自己、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平台,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刘嘉琦同学看到更多的是比赛之外的收获,他说:“虽然此次比赛我们的团队没有取得好的名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功了。我们做到了‘三走’所提倡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目标,从零起点到全国总决赛,我们给全国的大学生起了个好头。通过比赛,我们明白了苦累和喜悦的真正含义,明白了什么叫做集体,什么是一个团队,懂得了什么叫做不抛弃、不放弃,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

他表示,“三走”户外挑战赛虽然已经结束,但“三走”精神会从自己这里传递下去。

在经历了这场刻骨铭心的比赛后,北京大学学生刘博宇颇为感慨:“三走”户外挑战赛,是我们11个北大人共同的回忆,如果说一条河流必须有终点,那经过重峦叠嶂,我们已经达到了大海,尽管没有拿到第一,尽管很多项目没有发挥出实力,但是我们同样饱览了风景。

超脱于比赛之外,在北大同学眼中,比赛和享受比赛、享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样是大学时代美好的体验。通过大赛,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二年级研究生修瑨不仅和北大同学亲密无间,还在比赛中结识了不少外校同学,“我们相约,到了彼此的学校,大家就是东道主,要给同学们当向导,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风光。”

吴小虎说,“比赛就像一杆标尺,量出了大学生的‘尺长寸短’,团的工作应该多借助这些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比赛,来磨砺意志、增强信念、树立信心。但不管成绩怎样,大学生们那种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完成比赛的精神,值得我为他们点赞!”

看到大学生们在比赛之外,有了更多收获,本次挑战赛的全程赞助商,深圳东方创银集团董事长何绍林十分欣喜。他说,赞助该项赛事,一方面是为了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在企业和青年大学生之间搭建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桥梁。

大赛受追捧,也让主办方看到了大学生户外教育广阔前景和积极意义。大学生户外挑战赛给我们以诸多启示:必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新特点,找准结合点、着力点,不断拓展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充分挖掘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拓展大学体育课程,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更多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参与到“三走”活动中来,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自觉、形成习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能量,努力奋斗!(本报记者 李小伟)

《中国教育报》2016年08月31日第4版 版名:体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