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艾灸保健法

作者:王一寒 来源:中华养生保健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1.立春保健灸

【时间】公历2月3~5日;【频次】1次/日

【原理】春季灸疗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春灸气海,秋灸关元是指古人养生的方法之一。春天适宜灸气海,是因为气海穴为生气之海,而春季主生发,因此,春灸气海,目的是为生发阳气。一般无病保健来讲,气海适合立春施灸。立春时正是风气当令,生发的好时机。

【取穴】气海穴

气海穴

穴位释义:气,即人之元气,海,比喻多。本穴喻指人体气机的海洋,为补气要穴,具有极强的生发阳气、强壮全身的功效。

取穴技巧: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量两横指处,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2.雨水保健灸

【时间】公历2月18~20日;【频次】1次/日

【原理】中医认为,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雨水之时,灸疗要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取穴】太冲穴、足三里穴

太冲穴

穴位释义:太冲是肝经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调控着肝经的总气血,具有疏泄肝胆、燥湿生风的作用。

取穴技巧:位于足背,在大脚趾与脚腕连线的中间,从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即是本穴。

足三里穴

穴位释义:足三里是胃经大穴,也是有名的长寿穴。“三里”指调理腹部的上、中、下,善治与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胃痛、腹胀、泄泻、痢疾等。经常灸之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调节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灵枢》:“阴阳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取穴技巧:屈膝成90度,由外膝眼往下四横指,小腿两骨之间,距胫骨约一横指处是本穴。也可取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膝盖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处即是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3.惊蛰保健灸

【时间】公历3月4~6日;【频次】1次/日

【原理】惊蛰时节人体的气机会在立春及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此时的灸疗,要更加重视肝气的调达与情志的舒畅,做到疏肝气,养阴血。

【取穴】肝俞穴、行间穴、三阴交穴、血海穴、足三里(见雨水)

肝俞穴

穴位释义:出自《灵枢·背俞》,是肝的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去湿的功效。

取穴技巧:正坐或俯卧位。从两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往下推2个椎体,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两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行间穴

穴位释义:该穴为肝经荥穴,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具有泻肝火,解肝郁的作用。

取穴技巧: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三阴交穴

穴位释义:本穴是肝、脾、肾三个经脉交汇的地方,具有补益肝肾、调补脾胃的功效。

取穴技巧:以手四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即是本穴。

血海穴

穴位释义:本穴是的脾经之血聚集之处,喻指人体血液的海洋,能调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妇科上常用于痛经、月经过少、闭经等。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成90度。用左掌心对准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4指约成45度,拇指尖所指处,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各穴艾条悬灸10~15分钟。

4.春分保健灸

【时间】公历3月19~21日;【频次】1次/日

【原理】春分前后天气虽已转暖但气温极不稳定,某些疾病极容易反复和加重,尤其容易发生感冒和过敏性疾病。传统中医认为: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自然界虽然是阴阳各半,但是人体,尤其是那些原阳虚弱的人,这个时候他更容易出问题,所以此时应注意补阳。

【取穴】命门穴

命门穴

穴位释义:命门穴居于两肾之间,是先后天“立命之门户”,能益肾壮腰、调理冲任,对生殖功能有着特殊的调理作用,可治阳痿、早泄等。

取穴技巧:站直,由肚脐中作线环绕身体一周,该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是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10~15分钟。

5.清明保健灸

【时间】公历4月4~6日;【频次】1次,日

【原理】清明是养生的重要节气,一方面气温渐升,需要适当减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环境之下,要注意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清明时节风大、温度升高,要注意防风热传染病。

【选穴】大椎穴

大椎穴

穴位释义:大,多也;椎,原指锤击的器物。本穴汇聚人体各条阳经上行气血,阳气饱满充实,作用重大,又名百劳穴。主治热病,咳嗽、喘逆、七伤乏力、中暑等。

取穴技巧:坐位低头或俯卧位。可以看到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的就是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6.谷雨保健灸

【时间】公历4月19~21日;【频次】1次/日

【原理】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此节气仍要补益阳气,同时要注意,春夏之交,气候阴晴不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不足、血压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所以高血压者要注意预防中风的发生。《针灸大成》云“春交夏时,夏交春时常灸足三里预防中风”。常灸足三里、涌泉,能温通血脉,引热下行,调和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从而达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取穴】足三里(见雨水),涌泉穴

涌泉穴

穴位释义: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黄帝内经》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取穴技巧:本穴即足心,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7.立夏保健灸

【时间】公历5月4~6日;【频次】1次/日

【原理】立夏之后,人们开始以单衣为主,此节气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同时,防止汗出过多,伤及卫阳。春夏养阳,养阳气重在养心。心对应夏,夏季心旺肾衰。此时可用艾灸来温补元阳、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取穴】气海穴(见立春)、足三里(见雨水)

8.小满保健灸

【时间】公历5月20~22日;【频次】1次/日

【原理】小满时节,雨水较多,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度仍旧很低,昼夜温差较大,一些人由于夜卧贪凉,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精神萎靡、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不和现象。所以此时灸疗养生当注重脾胃的调养。

【取穴】足三里(见雨水)、中脘穴

中脘穴

穴位释义:位于胃体中部,又名胃脘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可治胃炎、胃痛、腹痛、腹胀、反胃等。

取穴技巧:裸露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即是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9.芒种保健灸

【时间】公历6月5~7日;【频次】1次/日

【原理】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多雨潮湿,天气异常闷热,故易伤脾胃,再者从消化功能减弱,进而导致食欲不振。灸疗时要以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为主,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

【取穴】足三里穴(见雨水)、中脘穴(见小满)、梁门穴

梁门穴

穴位释义:“心之积日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意指约束胃经的气血,有理气和胃的功效,主治急慢性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类经图翼》:“对中脘,调中气、和肠胃、化积滞。”

取穴技巧:中脘穴再水平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10.夏至保健灸

【时间】公历6月20~22日【频次】1次/日

【原理】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天气还是容易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暑易伤气”。同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取穴】内关穴、外关穴

内关穴

穴位释义:内关穴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取穴技巧: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外关穴

穴位释义: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人于三焦经。具有清利三焦,祛风解热、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偏头痛、颊痛等。

取穴技巧:抬臂俯掌。从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量3横指,在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11.小暑保健灸

【时间】公历7月6~8日;【频次】1次/日

【原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从小暑节气就要进入三伏了,中医讲冬病夏治,三伏灸治哮喘、慢支等病有很好的疗效,连续三个三伏,能有效的避免其反复发作,甚至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取穴】大椎穴(见清明)、肺俞穴、膏肓俞

肺俞穴

穴位释义:肺,指肺脏。俞,输也,主要将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到膀胱经,排出体外。本穴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主治过敏性鼻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取穴技巧:正坐低头;或俯卧,双手垫于胸前,屈颈。由颈背部交界处椎骨的高突处往下推3个椎体,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两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膏肓俞

穴位释义: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赢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取穴技巧: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具体灸法】各穴艾条悬灸20分钟。

12.大暑保健灸

【时间】公历7月22~24日;【频次】1次/日

【原理】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等阳虚症,大暑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取穴】内外关(见夏至)、大椎穴(见清明)、身柱穴、肺俞穴(见小暑)、肾俞穴

身柱穴

穴位释义: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癫痫等。

取穴技巧: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肾俞穴

穴位释义:肾,肾脏也;俞,输也;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艾灸肾俞穴能够温补肾阳,主治腰痛、肾脏病、精力减退等。

取穴技巧: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从其棘突下缘旁开量两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本穴。

【具体灸法】各穴艾条悬灸20分钟。

13.立秋保健灸

【时间】公历8月7~9日【频次】1次/日

【原理】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古人养生讲究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关元穴主关闭藏精,也就是主阴阳元气的关藏,而秋季主闭藏,因此,立秋灸关元,属于当令。

【取穴】关元穴

关元穴

穴位释义:关元是元阴元阳出入的地方,具有补肾壮阳、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取穴技巧:脐中直下四横指处,即是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14.处暑保健灸

【时间】公历8月22~24日始【频次】2次/日

【原理】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人们依然贪凉饮冷,灸疗时注意调理脾胃,避免消化道疾病如腹泻的发生。从中医来说,腹泻多由于脾胃虚弱、肠胃功能紊乱所致。艾灸肚脐四周、足三里等处,能健脾益胃、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从而止泻。

【取穴】肚脐四周、足三里(双侧)(见雨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早晚一次,7~10天一疗程。

15.白露保健灸

【时间】公历9月7~9日;【频次】1次/日

【原理】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此节气虽然暑气渐去,但在北方,秋燥之气渐重,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此时灸涌泉穴可引热下行,涌泉穴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秋天人易燥热,经常艾灸涌泉穴,可把人体内燥热之气引向脚下的涌泉穴,通过涌泉穴把燥热之气引出体外。

【取穴】涌泉穴(见谷雨)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20分钟。

16.秋分保健灸

【时间】公历9月22~24日【频次】1次/日

【原理】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可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

【取穴】足三里穴(见雨水)

17.寒露保健灸

【时间】公历10月7~9日;【频次】1次/日

【原理】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灸疗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所以这个节气中,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此时足部的保健尤为关键,应注重足部保暖。

【取穴】足三里穴(见雨水)、涌泉穴(见谷雨)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18.霜降保健灸

【时间】公历10月22~24日;【频次】1次/日

【原理】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灸疗仍以护阳为主,同时肺之时序应秋,其性燥,霜降时节尤其要注意肺部的养护。

【选穴】孔最穴

孔最穴

穴位释义:孔,孔隙;最,极的意思。穴为手太阴肺经郄穴,经气深聚,故名。本穴为肺经之穴,为肺经郄穴。有肃降肺气,凉血止血,清热止血,润肺理气的功能。

取穴技巧:先将掌心向上握拳,孔最穴在腕横纹7寸上(四个手指3寸,再加四个手指的宽度为6寸,再加一个大拇指的宽度即为7寸),处于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19.立冬保健灸

【时间】公历11月6~8日;【频次】1次/日

【原理】中医学认为,立冬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所以,立冬时节艾灸要达到补益阳气的作用。

【取穴】关元穴(见立秋)、肾俞穴(见大暑)。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20.小雪保健灸

【时间】公历11月21~23日;【频次】1次/日

【原理】小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即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郁滞。同时南方要注意防寒湿。

【取穴】关元(见立冬),阴陵泉

阴陵泉

穴位释义: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本穴属水。为脾经水道,可排渗脾湿。

取穴技巧: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21.大雪保健灸

【时间】公历12月6~8日;【频次】1次/日

【原理】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所以在补充阳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脾胃。

【取穴】气海穴(见立春)、关元穴(见立秋)、命门(见春分)、足三里穴(见雨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22.冬至保健灸

【时间】公历12月21~23日;【频次】1次/日

【原理】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但同时,冬至也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的开始,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因此,冬至时节的灸疗仍以补阳与驱寒为主。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艾灸来强壮元阳。

【取穴】神阙穴

神阙穴

穴位释义:神阙穴,即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内通外联,承上启下。灸神阙能益气补阳,温中散寒,调和五脏气血,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增强机体功能,达到治病保健之目的。

取穴技巧:肚脐中央即是本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23.小寒保健灸

【时间】公历1月5~7日;【频次】1次/日

【原理】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三九天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此时保建灸应注意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病。

【取穴】肺俞穴(见)、大椎穴(见)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

24.大寒保健灸

【时间】公历1月19~21日;【频次】1次/日

【原理】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但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另外此时临近新年,人们往往不注意饮食,会出现脾胃不调的问题,因此,这一时节的灸疗要以既要进一步补益阳气,又要逐渐注意脾胃的调养,迎接春季的到来。

【取穴】关元穴(见立秋)、肾俞穴(见大暑)、足三里穴(见雨水)

【具体灸法】艾条悬灸各穴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