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作者:门洪华 来源:国际观察 发布时间:2016-03-01 阅读量:0

摘要:在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问题上,挑战大于机遇,挑战是眼前的,机遇是长远的。中国惟有着力顶层设计,奉行底线思维,抓住有利机遇,迎接艰难挑战,方可推进其全面崛起时代的到来。本文认为,应根据国内与国际结合、顶层与底线相配、发展与安全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独有与共享兼容、维护与拓展并行的原则对国家利益进行排序,根据情势变化,重新界定中国的核心利益。本文提出,中国核心利益的排序是:国家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稳定。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界定中国的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并提出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中国 国家利益核心利益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6-0013-25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利益堪称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现代民族国家而言,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化发展致使国家利益自然对外延伸,也为此项利益的维护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其对于国家利益的认识和诉求相去甚远,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方式和途径也有着本质性区别。国家利益兼具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两个层面,即国家利益本身是客观的,但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尤其是决策者对外部环境趋向的反应,形式上则表现为主观意识的存在。国家利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②可以说,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决策者对基本国情和世界潮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本国前景的战略构想与设计。

中国正行进在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发展,进而迈向世界大国( World Power)的征途上。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其国家利益面临的不仅如何维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国际社会所接受、符合国际规范的方式予以大力拓展。当前,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国内各界就如何定义中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巨大的分歧。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加速发展,以往相对清晰的国家利益界定变得模糊,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远未形成共识,中国的国际行为也由此引发外界更多的困惑。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家利益进一步向全球拓展之际,如何界定核心利益、重要利益、次要利益及海外利益,如何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成为中国决策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

一、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国家利益变化的重要外在条件。全球化使国家利益从封闭的体系转变为开放的体系,对之加以框定的因素大为增加,导致其内容、结构和维护的手段的重大改变。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转型进入深化期,全球利益格局重组,给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而新的国际环境和条件推动着中国国家利益观的重塑。

中国国家利益(尤其是海外利益)迅速拓展,而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也不断增多。在经济领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地位上升明显,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显著。当前,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全球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亚洲最大的零售经济体、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其对全球经济的持久影响力成为诸多国家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就军事而言,中国的军费支出显著上升,国防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地区的威慑力显著提高。在政治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政治基础和政策框架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模式”所蕴含的新政治经济模式对新自由主义模式形成挑战,成为发展中国家竞相学习的榜样。近年来,中国融人世界的速度、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出想象。与之相关,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势成必然。与此同时,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与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取得重大进展,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加深,世界对中国的倚重也相应增加,许多国家自然而然地将其未来前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它是全球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其发展为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世界大多数国家期待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与之共享发展与繁荣。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球经济低迷、发达经济体饱受金融危机冲击,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包括低成本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国际渠道和国际空间)等提供了机会,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所带来的全球基建热潮,有利于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和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概言之,中国迎来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契机。国际需要是中国国家利益顺利拓展、深入拓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面临严重的挑战。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颇为严峻,破冰前行实在不易。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深刻,“中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旧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启动了经济结构再平衡进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其次,中国陷入常规的大国崛起困境,其经济发展并没有如预期中那样改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反而呈逆向趋势,中国硬实力的增强并没有带来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与国内所期望的差距甚大。其三,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相互交织,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能力与国际社会的期望存在着落差,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增加。发达国家加紧制定新的国际规则,围堵中国的意图明显。中国周边环境趋于复杂化,部分周边国家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恐惧,加紧与美国的联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冲击着既有的全球利益布局,中国崛起的敏感性趋增,推高了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难度。其四,有鉴于中国崛起进程的内在不平衡性,国内躁动和政策困惑并存,政策效果比较模糊,远未就国家利益维护形成共识。

探究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还需要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即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位居国际社会前列的全球性大国,其自身定位遭到质疑和挑战;中国是所有大国中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天然存在且常常被过分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同时它又是一个尚未统一、与周边国家存在诸多领土领海争议的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捍卫领土主权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特殊关切。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问题上,挑战大于机遇,挑战是眼前的,机遇是长远的。苏轼日:“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在如此情形下,中国惟有着力顶层设计,奉行底线思维,抓住有利机遇,迎接艰难挑战,方可推进其全面崛起时代的到来。

二、对中国国家利益进行排序的原则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活动必然秉持的核心原则。国家利益有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战略利益和战术利益、国内利益与国外利益之分。国家根本利益,亦即摩根索所谓的国家利益的“内核”,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制度和经济繁荣等方面。根本利益与次要利益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根本利益可以牺牲其他利益。因此,只有对国家利益做出明确的界定,且对不同的利益进行优先排序,才能准确地判断各种威胁的危害程度,并有效地分配可动用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捍卫本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素有将国家利益进行排序的传统。国家利益轻重缓急的排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共性来看,世界各国都倾向于将自身的生存与安全视为至高无上。就个性而言,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利益的优先安排各不相同,这主要与各国对威胁的判断有关。国家利益反映了权力、权利和利益的统一,主要包括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安全及政治和经济安全,其基本要求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生存和发展权益不受侵犯。这些权利和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是国家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在解释和界定国家利益时,亦应充分考虑和把握国家利益的层次,合理区分国家利益的优先顺序。惟有如此,国家才能形成其整体性的利益体系,并据此制定本国长期而一以贯之的大战略。

鉴于中国自身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国家利益的排序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国内与国际结合。中国国家利益的认知与界定,应紧密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国内利益为核心、国际利益为发展的原则,促成开放性的国家利益体系建设。

第二,顶层与底线相配。中国国家利益的排序,应坚持把握核心与焦点,既强调顶层设计,又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在核心利益的维护中毫不妥协。

第三,发展与安全并重。对任何国家而言,生存与发展均为核心利益,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安全,其理想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要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是长期的任务。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只好停一停。否则就要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即使发生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这一点必须扭住不放,毫不动摇。”

第四,当前与长远兼顾。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要把握国家利益维和与拓展的基本规律,以长远国家利益为目标,实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兼顾,着眼于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五,独有与共享兼容。国家利益首先强调其独有性,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着排他性;另一方面,国家在交往中既会发生利益冲突,也会产生共同利益。马克思指出,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2共同利益不仅仅系指共同收益(Shared Benefits),还包含着所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自近代国际体系诞生以来,国家间互动所衍生的共同利益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应将共同利益纳入其考虑的范围,树立开放性的国家利益观,顺应世界大势,以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第六,维护与拓展并行。作为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进而向世界强国迈进的国家,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心不仅仅在于维护,更重要的在于拓展,尤其是中国的海外利益日益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三、关于中国核心利益的重新界定

核心利益是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不能进行交易或退让的重大国家利益,其中包括保护国家物质、政治、文化统一性免遭侵袭,防止危及国家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等,而生存与安全是国家利益的“内核”。核心利益的内涵由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外延则依照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关于中国核心利益的争论甚多,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外电报道称,中国有关方面和人士声称“南中国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一时间在国际上激起轩然大波。以此为开端,中国国内诸多研究开始聚焦于核心利益的表述,中国国家利益研究迎来新高潮。中国核心利益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2010年发表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文,其主要内容是:“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2011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核心利益”这一概念的官方文件。该文件将中国的核心利益划定为六个方面: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上述排序的基本特点是安全重于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核心利益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立与运行,中国核心利益的界定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鉴于中国仍未实现国家统一,与周边国家存在诸多领土纠纷,核心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实现国家统一、捍卫领土主权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特殊关切。与此同时,鉴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趋多,中国决策者愈加倚重通过发展确保安全的战略思路,即通过平衡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解决内在矛盾,通过对外发展实现国家利益的拓展,因此,维护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稳定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总之,以发展为核心要素界定本国的核心利益将成为一段时间内中国战略调整的主脉。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排序是:国家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稳定。可以说,中国的核心利益包含了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国际利益等诸个层面。这一排序的特点是:以国家安全统领核心利益,具有最高价值,着眼于顶层设计;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代表着中国核心利益的特殊性,着眼于底线思维;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稳定聚焦于发展,包括国内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上的互利共赢等,注重以发展求总体安全。

四、关于中国其他利益分类的初步界定

重要利益是一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引起重视的利益,是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利益。按照国家利益的排序原则,维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利益是中国重要利益的主要体现。涉及到国家发展和有争议地区的领土领海争端,应被视为中国的重要利益。这具体包括:(1)国家发展权益,国家发展所关涉的不仅是国内发展利益,更重要的是海外利益。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突破国土界限而形成的,是境外的国家利益,可区分为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经济利益、海外安全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等,其中经济利益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核心,而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合作、资源能源进口、国际制度能力等是海外经济利益的重点内容。(2)有争议地区的领土领海争端,如南沙群岛等。(3)关乎国家影响力扩大的议题,如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完善。具体地说,中国的重要利益包括:维护公民海外安全和权益;发展海洋利益(包括有争议海洋地区的共同开发);稳步推进中国海外投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促进周边地区的和平发展(包括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完善);维护国际通道安全。

国家次要利益(或称一般利益)是国家需要尽力维护但又可以选择性割舍的利益,是成本与收益相对不稳定的国家利益。国家次要利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可以寻求共享和互换,这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渡的非战略利益。中国的次要利益包括:巩固和发展本国科技自主创新;在实力限度内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保护海外侨民;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促进中国的国际认同和理解;维护中国在国家管辖范围之外海域的正当海洋利益等。此外,毋庸讳言,国家利益还包括无关紧要的利益。它们处于边缘地带,其成本与收益很难确定,对国家核心目标而言影响不大。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应加大对这些利益的关注程度,这尤其包括非周边的热点地区利益等。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利益日益突显。随着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相关议程迅速扩展,与其他国家寻求共同利益的巩固和扩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出现“共同利益”一词,提出与发达国家“寻求共同利益汇合点”;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的主张。中共十七大报告用了29个“共同”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特有的共同利益战略框架;十八大报告以38个“共同”进一步完善这一框架。这些政策立场表明,中国在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明确了对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共同利益的关注和维护逐渐上升到战略高度。鉴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和东亚地区的利益攸关方,以强化和扩大共同利益作为国际战略指导原则有其可行性,符合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中国需要以共同利益为思考的基点,构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和国际战略框架。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对外战略”和维护共同利益的战略理念。“在全球变局下全方位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这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大方针”,“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将更加依靠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而成为世界发展更加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也将形成更加系统和更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

五、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战略设计

邓小平强调“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俞正樑指出,在当代,国家利益最终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以下十大因素:正义与否,合适与否,国内支持与否,时机成熟与否,国家综合实力及其运用,对外战略与策略的运用,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与国际道德规范,国际环境与国际格局,是否尊重别国的合法利益与别国的反应,是否符合世界的普遍利益等。我们认为,就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而言,中国应依据“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努力完善其战略体系框架,完全从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谋划。

我们应完善中国的国家战略体系,以国家利益的有效维护与顺利拓展为指向,强调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平衡,贯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存在着共同利益的情形下,合作常常也会失败,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为关键。

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应首先基于国内战略的完善。实现中国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途径,是靠中国自己“去弊除疾”、“强身健体”。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并非外敌入侵,而是自身的隐患和缺失及其所诱发的政治失序、经济停滞、社会动乱、民族冲突、地方分裂主义等危机。完善国内战略,要求中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健康稳定;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铁腕反腐,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想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料,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其次,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应以在所在地区(东亚乃至亚洲)塑造温和而坚定的大国形象为核心。地区稳定和发展是实现和拓展国家利益的前提,这首先要加强中国在东亚的政策力度,确保地区秩序的和平与稳定,承担与中国的实力相当、战略目标相符的地区责任,实现地区维权。与此同时,要通过增加安全承诺和提供更多地区公共物品实现与区域国家利益的进一步契合。中国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均发端于东亚和亚洲,因此在加强军事影响力、威慑力的同时,还当尽量减少岛礁和领土争端的负面影响,强调开放的地区秩序的建构,共同开发海洋。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都以中国所在地区为核心实施和建立,代表着中国地区战略的升级和优化。

再次,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应强调全球作为,提升中国在一系列重要国际制度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增加中国在新制度创设中的话语权,加强大国协调;同时,要秉持顺势而为的原则,积极应对国际需求,加大全球公共物品提供的力度,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六、不同领域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的可行举措

国家利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不同,必然导致战略资源配置和对外政策方面的极大差异。国家利益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应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相应调整。决定国家利益有国内、国际两种因素之分,有既定变量(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和流动变量(如国民素质、经济绩效、国际影响力等)之别,其中国内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大为加剧。

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实力对比是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客观因素,它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外在限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从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经济优先的理性主义,从意识形态的国际主义观念开始转向国家利益至上。但勿庸讳言,中国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缘战略等方面同其他大国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限制性因素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利益是攻防并举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中国的国家利益进行分析,探讨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之道愈发具有其必要性。

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构成国家利益的基本核心。其中国家的经济利益是所有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而安全利益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的延伸。三者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内政治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的国内化彼此作用,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在演变、拓展,社会利益和国际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其一,经济利益的维护与拓展。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首先要发展自己、增强经济实力,着眼于以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着持续的较高速度,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的发动机与稳定器。在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经济利益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中国经济起点低、基础差,面临着下行的巨大压力。其次,中国的实际金融状况不容乐观,如何稳定金融局势,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对海外油气能源的依赖程度加深,鉴于中东、中亚、非洲、南中国海等重要产油地局势不稳,中国的油气供应受到严重限制。国家实力竞争的主战场是经济贸易,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中国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军事安全战略与对外经贸战略紧密结合,确保国家战略性物资的进口安全和国家的国外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交流和资源开发合作,形成自己的经济战略带,为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战略环境。总之,中国的经济战略利益不仅需要维护,更关键的是使之进一步拓展至全球,为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带一路”战略设计是中国经济合作战略的升级版,其推进考验着中国的战略智慧,也必将深刻改变中国国际经济环境。

其二,安全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安全利益的首要问题是防止外敌入侵,预防、制止和击退对本国领土的军事进攻。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卷入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不会对中国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但长远观之,中国的安全态势并不趋于良性,反而变数增多。全球战略力量对比失衡,美国加大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力度,从东西两翼、从海陆两栖对中国安全构成挤压之势,并通过加强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存在构成对中国的三面战略威慑态势。美国视中国为其亚太地区首要战略对手的思想不会改变,对华遏制、防范将是未来常态。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建国以来变数最大的时期,周边领土争夺、宗教冲突、毒品走私、恐怖主义事件频发,且核武器拥有国甚多,变数有所增加。此外,台湾问题变数依然甚大,“藏独”、“疆独”势力同境外敌对力量勾结,对中国边境地区的领土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面向步人世界大国之列的前景,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捍卫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未来10年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最严峻考验的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指向是:捍卫国家的领土领海权益;反独促统,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和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避免与美国陷入对抗、遏制和冷战的循环圈,尽力避免周边结成旨在对付中国的同盟,避免周边的热点问题失控;维护和扩展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推动多边安全合作,参与营造国际安全体系;大力推进新军事变革,建立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加速常规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既强调中国军队的和平使命,也适当展示本国的军威。

其三,政治利益的维护与巩固。中国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取决于能否保持国内政治稳定,而后者又取决于能否维持经济繁荣、及时应对各种危机事件、承受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冲击。坚持政治和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之所在。当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耿耿于怀,始终对中国采取“西化”、“分化”战略。国内外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越来越成为对中国政治利益的新威胁。我们必须认识到,维护中国的政治利益,捍卫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一致的意识形态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主张处理国家间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必须警惕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腐蚀。中国与西方在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竞争具有长期性,我们必须防微杜渐,针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应,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维护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其四,社会利益的维护与拓展。社会稳定是确保中国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社会稳定,避免和制止可能出现的社会动乱,是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全球治理的发展,社会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使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尖锐化。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显。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利益博弈产生了众多消极影响,这尤其表现为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加大,腐败案件频发,社会不公正突显,社会矛盾尖锐化等。这些问题导致对社会发展不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不满的迅速积累甚至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或者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这些不满情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由于中国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影响改革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加。《周易》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鉴于社会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上升,我们应该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设定,为社会利益的加强与拓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社会分配不公是社会不稳定的终极根源。对中国而言,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中国应该着重于提高人民生活的总体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意识,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向良性互动,促使中国进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而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其五,国际利益的维护与拓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常常回避直言国家利益,总是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一致,似乎国际利益是一个道义标准,其主要原因在于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割裂和对立起来。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家利益成为制定国际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国际利益被纳入到国家利益的概念之中,且开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强调国际利益的重要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中国国家利益中的对抗性成分减少,国家利益的交叉程度加深,人类共同利益等国际利益逐渐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利益在国家利益结构中地位的提高已成必然趋势。中国应着眼于增强全球意识,扩大国际影响,进一步开发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主动参与国际重大事务,特别是国际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或协调。在全球化时代,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确保本国的国际利益。中国的经济利益具有全球性,战略利益向全球扩展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当继续提高其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声誉,树立公共利益的参与者和维护者的形象,使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更为顺畅,为中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契约化和稳定化开辟国际通道。

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整体,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国际利益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而言,上述各个方面缺一不可。其彼此间不仅是相加关系,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不同的战略利益之间自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协调其相互关系时,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灵活地加以处置。国家利益的维护,重在根本战略利益和长远战略利益,不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须体现出大国眼光、大国气魄、大国风度。

(作者简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东京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博士,北京:100091)

收稿日期:2015年9月

(责任编辑:赵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