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美在中亚的存在:上升和下降

作者:赵华胜 来源:国际观察 发布时间:2016-03-01 阅读量:0

赵华胜

摘要:以阿富汗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为标志,中俄美在中亚的战略存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从高峰滑向低谷,而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存在不断上升。文章选取军事安全、经济和能源、人文联系和国家形象三个角度,分析上述三国在三个领域各自的状态和变化,并对它们的优势和弱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俄美 中亚战略存在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6-0087-103

战略存在是战略影响的基础。战略存在既体现为有形的实体性存在,如贸易投资、军事力量;也表现为无形的关系性存在,如政治关系、人文联系。二者相互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实体性存在最终通过某种影响力得以反映,而关系性存在是实体性存在的重要条件。

中美俄在中亚的战略存各有其特点。“9·11事件”之前,中俄美分别在该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存在基础,其中美国的基础是能源投资,俄罗斯的基础是军事政治影响,中国的基础是商品贸易。“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亚立足的基础从能源扩大到安全、政治领域,成为对该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美国成为最主要的塑造力量之一。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亚各国都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但15年后的今天,中俄美在中亚的情况已大不相同。

一、军事安全

军事存在是最重要的战略存在形式之一。中国在中亚没有直接的军事存在,与美国和俄罗斯无法相比。有关军事安全存在的比较主要是在美俄之间。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军进入阿富汗,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在中亚其他国家获得空中或地面进入权,并得到北约盟军的协作和支持。美国藉此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庞大和广泛的军事存在,其规模远超俄罗斯。自苏军1989年从阿富汗撤出后,该地区还尚未出现过如此强大的外国军事力量,也没有任何国家拥有如此之大的安全影响力。但2005年之后,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因安集延事件恶化。同年11月,美国在该国的汉纳巴德军事基地关闭。美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基地虽然继续保留,但该基地的前景晦暗不明,并最终于2014年关闭。至此,美国因“9·11事件”在中亚获得的两个军事基地都不复存在,在上述地区不再有军事立足点。应该指出,这两个基地的关闭都是被迫的,是基于所在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决定,而不是美国的主动行为。

在美国的军事存在降低的情形下,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却开始上升。俄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从未完全消失,但在苏联解体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它在当地的军事存在规模较小,其正规部队只有驻扎在塔吉克斯坦的第201摩托化步兵师。此外,俄罗斯边防军仍继续留驻中亚,帮助一些国家戍守边界。其中塔吉克斯坦相吉尔吉斯斯坦的对外边界完全由俄罗斯边防军负责,而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驻有俄罗斯的边防顾问小组。俄边防军于1999年结束其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使命,而它在塔吉克斯坦的边防军直至2005年才全部撤回。

俄罗斯在中亚军事存在的巩固和扩大始于本世纪初期。就此有两点解释:其一,此时正值普京开始执政——他在2000年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其二,这也是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出现的时期。这两个因素叠加给出的启示是: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决定改变本国在中亚的退守态势,俄开始在军事上重返该地区和扩大其存在;美国的军事力量进入中亚也刺激了俄罗斯。俄不反对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对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保持警觉。同时,美国的军事存在也为俄从军事上重返中亚创造了条件。中亚国家在同意接受美国军事存在的情况下,很难拒绝俄罗斯的相同要求。从根本上说,俄在中亚军事存在的巩固和扩大乃是由美国军事存在的出现所导致。

俄在中亚军事存在的增强首先表现在推进集体安全条约的实体化。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签订于1992年,是由俄罗斯主导的前苏联地区的安全机制,具有军事联盟的性质。其第四条规定,对该组织任一成员国的侵略即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侵略,所有其他成员国将提供各种援助,包括军事支持它的成员最初为9个,此后几经变化。2001年8月,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决定组建中亚集体快速部署部队。其初期的总兵力约为1500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提供一个营。俄罗斯所提供的部队来自部署在塔吉克斯坦的201摩托化师。2002年5月,集体安全条约被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是一个重大进展,它意味着该集体安全条约从合作机制转变为实体性的安全组织。该组织现有6个成员国,分别为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国家占其中的半数。集安组织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发展计划,包括组建集体武装力量、地区联合部队、维和部队、联合指挥体系和机构,以及建设军事基础设施和开展其他的军事技术合作。2003年,集安组织建立了联合司令部,并于次年通过《到2010年联合军事建设的基本方向》,确定了其中近期军事建设的具体目标;2005年,集安组织决定发展和加强统一的防空体系;2007年,集安组织通过了实施集体维和行动的文件;2009年,其决定组建集体战役反应部队(KCOP)。有别于中亚集体快速部署部队的是,集体战役反应部队的活动覆盖集安组织全体成员,而非仅仅针对中亚,它的组成规模也更大。

建立坎特空军基地是俄在中亚军事存在的又一重大进展。该机场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郊区。2003年9月,俄吉签署协议,吉以无偿的方式向俄罗斯提供坎特机场,供其建立坎特空军基地。协议为期15年,到期后可自动延长。作为回报,俄向吉无偿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2003年10月,坎特基地正式启动,俄吉两国总统——普京和阿卡耶夫亲自出席了启动仪式。这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基地,俄舆论视其为本国重返中亚的象征,对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

引人注目的是,坎特基地与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基地相距仅约30公里,可谓咫尺之遥。虽然普京表示两个基地互不矛盾,工作方向一致。②但俄罗斯非官方的表述更为坦率。有俄罗斯媒体认为,坎特基地的主要任务即为制衡美国的玛纳斯基地。此外,由于该基地建于集安组织的框架内,从理论上说,它的活动范围可覆盖其他成员国。按照一位俄罗斯将军的理解,在出现对俄罗斯利益的威胁时,坎特基地可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执行战斗任务。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在2010年达成新协议,规定坎特基地协议于2017年期满后将再延长15年亦即到2032年。除了坎特基地外,根据1993年的俄吉协议,俄罗斯在该国有三处可使用的军事设施,分别是卡拉科拉水下武器试验中心,位于马雷苏的无线电地震实验站和位于卡拉一巴尔达的通讯中心。俄罗斯从2009年开始与吉谈判,将坎特基地和这些军事设施合并为统一体系。此举意味着俄罗斯使用上述军事设施的期限也将延至2032年。同年,俄罗斯还与吉尔吉斯斯坦达成协议,通过免除吉债务获得其达斯坦国际公司48%的股份。达斯坦是苏联时期建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军工企业,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唯一的大型军工企业,主要生产高速鱼雷。但但这一协议尚未落实。

在从吉尔吉斯斯坦获得新基地的同时,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的军事存在也得到巩固和加强。2004年10月,俄塔达成协议:俄免除塔2.42亿美元的债务,塔同意俄在第201摩步师的基础上组建201军事基地。同时,俄罗斯换取了“窗口”卫星监测站的永久所有权。 “窗口”卫星监测站位于努列克的( HypeK)的沙尔一沙尔地区,是俄罗斯太空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有约900名军人在该站工作。

为确保201基地的长期化,自2008年起,俄罗斯开始与塔进行谈判。谈判的过程十分艰难,主要矛盾在于基地的租金。2012年普京重新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两国于当年10月就该基地达成最终协议。俄罗斯租借基地的期限延长30年,即至2042年,到期后可每5年延长一次。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帮助塔吉克斯坦军队实现现代化,向塔提供现代化空军、炮兵、通讯、地面设施、装甲车、射击武器等,并在其遭受外部威胁时提供安全保障。俄塔就201基地达成协议后的次月,即2012年11月,俄宣布向塔吉两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4亿给塔吉克斯坦。

二、经济和能源

在经济领域,中俄美在过去15年中均有发展。但与中俄相比,美国的发展要慢得多。先看贸易这一经济关系最为直接的表现形态,参照下表。

这里以三年而不是一年作为比较的时间段,是因为一年的数据可能带有偶然性,以三年为时间段则相对稳定,能更为可靠地反映双边贸易的一般状况。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大致相同的10年时间里,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量增加了1228亿美元,俄罗斯增加了716亿美元,美国增加了56.5亿美元。从增长速度看,中国增长了10倍多,俄罗斯增长约4倍,美国则只增加了1倍多。显然,中国遥遥领先,俄罗斯努力追赶,美国落在了后面,而且越落越远。就对中亚国家的影响而言,美国一年3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与俄罗斯的350亿和和中国的500亿相比不仅是数量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等量级的差别。美国的贸易额太小,达不到可对中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规模。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哈是中亚最大的经济体,其国民生产总值是中亚其他四国总和的两倍多。哈2013年的外贸总额为1314亿美元,其中哈俄贸易为235亿美元,在哈外贸结构中占17.9%;哈中贸易为225亿美元,占其中的17.1%。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同年美哈贸易额约为24亿美元,在哈外贸中约占2%,美国甚至不能进入哈外贸伙伴的前10名。再以不在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之列的乌兹别克斯坦为例,它的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俄罗斯和中国。乌2013年的外贸总额为288亿美元,其中俄乌贸易达61亿美元,占乌外贸的21%,中乌贸易为45亿美元,占乌外贸的16%,而美乌贸易仅为2亿多美元,只占乌外贸份额的约2%。

与贸易相比,美国在中亚投资领域的存在较为显著。仍以哈萨克斯坦为例,美国是其第二大外资来源国。截止到2013年底,美在哈直接投资存量为137亿美元,占哈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11%强。只是美国在中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在该领域的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苏联解体后,美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前瞻的目光在哈能源领域捷足先登,与其他西方公司一起瓜分了其最富庶的三大油田。美国公司是田吉兹油田的控股股东,拥有该油田75%的股份,其中雪弗龙为50%,埃克森美孚为25%。在哈第二大油田——卡拉恰干纳克油田中,雪弗龙的股份为18%。艾克森美孚在卡沙甘油田拥有16.81%的股份,也是它的最大股东之一。可以说,美国在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能源领域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小觑。俄哈能源联系在苏联时期业已形成,俄石油公司在哈能源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卢克公司在卡拉恰干纳克和田吉兹油田分别拥有13.5%和5%的股份,且还参与了大量小型油田项目。据一般估计,该公司在哈的石油产量占哈石油总产量的8-10%。

中国自1997年开始进入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领域。相对于美国和俄罗斯而言,中国是后来者。当它有兴趣并也有充足的资金和能力参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开发时,其最丰腴的部分已为美国和西方公司所获取,中国只能在剩余的部分中挑拣。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凭借着资金、市场和与之接壤的有利条件,中国迅速成为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能源伙伴之一。到2012年,中国至少在其23个油气项目中占有份额不等的股份。如若将管道运输和石油加工、服务及加油包括在内,中国在哈拥有股份的公司约40家。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参与的多是中小油田项目,但在2013年得以进入卡沙干油田。据一般估计,中国在哈石油生产中占约24%,在天然气生产中占约13%。”显然,中俄在哈萨克斯坦大油田中存在的规模不及美国。

但如果全面地加以审视,把作为中亚另一能源大国的土库曼斯坦包括在内,同时把管道运输也纳入其中,则中国和俄罗斯的存在度会明显提升,中国的地位更会大大提高。在土库曼斯坦能源领域,中国被视为是最为成功的投资者。它是唯一获得陆上气田开采权的国家,而且是该国天然气最大的销售市场,根据2014年数据,土天然气出口的一半都销往中国。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能源输出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主要依靠三条管道,它们分别通向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其中通往中俄两国的为主要管道。中国和俄罗斯也是哈萨克斯坦石油外运的主要通道和方向。2014年,哈通过里海管道集团管道输出石油3520万吨,后者占其当年石油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这条管道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地通往俄黑海港口新俄罗斯斯克,自此再经过里海运往欧洲。里海管道集团虽不是俄罗斯的独资公司,但俄拥有主要股份,其中俄石油运输公司( Transneft)的股份为24%,俄罗斯CTC公司为7%,卢克石油公司(LukArco)为12.5%,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壳牌公司的合资公司也有7.5%的股份,俄所占总共达51%。此外,哈萨克斯坦还依托通向俄罗斯的阿特劳一萨马拉管道和肯基亚克一奥尔斯克管道输送相当数量的石油。哈萨克斯坦一中国石油管道也是哈石油输出的重要管线,它的年输送量占哈石油出口的约16%。西方控制的巴库一杰伊汉管道不是哈萨克斯塔石油输出的主线,目前哈通过这条管道输送的石油数量较少。管道是中亚能源输出的命脉。管道如果不通,油气便无法外运,能源产业从而会被“憋死”。通往和经过中国和俄罗斯的管道是中亚能源输出的主动脉,也可以说是其能源输出的生命线。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这一领域,对土库曼斯坦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美国在中亚能源管道输出中处于下风。不过应该看到的是,这种格局尚不是最终定局。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均在寻求更大程度的能源输出多元化,未来将以南亚和欧洲为其重要方向。

如果以在中亚国家整体经济中的存在而论,中国和俄罗斯则显得更为广泛。两国都与中亚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是促进经济交织融合的天然有利因素。中俄都与中亚国家有活跃的边境地区合作,同它们的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亦充满活力。中俄也都广泛参与到中亚经济的各领域中。以俄哈关系为例,两国有5000多个合资企业,俄在哈参予的大型项目达50多个,包括直升机组装、动力机车制造、拖拉机生产、汽车制造、药品生产等。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与之相似,仅就近几年俄在吉实施的大型项目而言,俄天然气公司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了吉天然气公司100%的股份,掌控了其全国的天然气系统,包括天然气管道、天然气配送站、地下气库、地面土地及其他设施。俄吉达成了联合修建卡姆巴拉金l号水电站的协议,双方为此成立合资公司,各持50%股份。此外,俄罗斯还参与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黄金开采、机场修建等项目。

中国在中亚各国都有大量项目,难以一一计数,涉及的资金规模也更大。一般认为,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不仅超过美国,也超过俄罗斯,以致有中国是中亚的“钱袋子”、俄罗斯是中亚的“枪杆子”之说,意为中国是中亚的资金来源,俄罗斯是中亚的安全保障。然而,俄罗斯的一个作用乃是中国和美国所无法替代的,即它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劳务市场。有俄罗斯研究报告将此看作最大的一张“王牌”,而且无论美国抑或中国都不会拥有。俄劳务市场对最为贫困的塔、吉民众尤为重要。上述两国的人口均仅为600到700万。2012年,塔在国外的劳工约1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当年其汇回国内的美元为36亿,占同年塔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2013年,吉尔吉斯斯坦也有100万左右的劳工在俄罗斯,其当年汇回国内共2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0%。塔、吉在俄罗斯的劳工之多,对本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之大,形成了它们对俄罗斯的依赖性。2013年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卢布大幅贬值,大批中亚劳工移民不得不返回国内,汇款也大幅度减少,但俄罗斯仍然是这些中亚国家最大的海外劳务市场。

三、人文联系及国家形象

人文关系和国家形象通常被称为“软实力”,是战略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美对这一因素都越来越加以重视。对于“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此处不做探讨,也不准备考察它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就其中的人文关系和国家形象做些讨论。软实力难以量化,加之中亚五国情形各异,以地区为框架的整体性叙述与各国的具体状况很可能不相一致,这使衡量和比较中俄美在中亚的软实力显得更为复杂。

从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的角度看,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可谓有特别密切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联系,美国和中亚的这一联系几近于无。在地理上,美国同该地区远隔重洋,交通不便;在历史上,美国与其没有瓜葛,况且美国的历史仅短短200余年,同古老的中亚无甚关联;文化上也是一样,年轻的美国文化不可能与中亚有何历史交集,它对上述地区的影响迟至当代方开始产生。

中国和俄罗斯的情境则完全不同。在苏联解体前的一个半世纪里,中亚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一部分。俄罗斯与中亚的外交接触始于17世纪,非正式的联系还可追溯至更早。中国与中亚的历史联系则源远流长,从公元前2世纪起,前后绵延达2000多年,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它的象征,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文化的相互传播也随之发生。中国与中亚的历史文化交流年代久远,许多特征已被岁月抹平,融人本土文化的洪流中,它的痕迹往往需要通过历史的回忆才可寻觅。俄罗斯与中亚的分离发生于前不久,从历史的角度看,仍处于分合的过程中。就对中亚的全面影响而言,在所有统治过中亚的帝国中,俄罗斯当是对之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它在中亚政治、经济、社会组织、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心理、思维等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历史遗产的现代影响之大非美国和中国可及。

在地理上,中亚与中国和俄罗斯为邻。有美国学者在其《地理的囚徒》一书中,论述了地理条件对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每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地理的囚徒”,社会发展理论中早有地理决定论一说。中亚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是其位于中俄两个大国之间。俄罗斯与中亚的边界线长达约7500公里,中国与中亚的疆界也有3300公里之多。这种自然形势对它具有格外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有中亚人士以此为该地区的不幸,有人则将之看作可供其利用的资源,但无论如何,由于地理原因,中国和俄罗斯的这种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是一个客观事实。美国也有看法认为,不论美国拥有其他何种优势,“地理和历史决定了中亚国家要与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友好”,在这一点上,美国无法与中俄竞争。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则就此作过一个简单明了的概括:“俄罗斯和中国是我们的邻国,而邻国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我们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友谊都是最亲密的。

但换一个角度便不难发现,毗邻有其容易产生的问题,不接壤则有与之相应的长处。不是邻国自然不会发生边界和领土争端,不存在跨境矛盾。美国远离中亚,对其无强邻在侧之势,这使中亚各国对美国较少戒心,甚至欢迎它的进入,以平衡其他大国。历史联系的紧密也同样如此,它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遗产。漫长的历史总是伴之以复杂的内容,历史的记忆十分悠长,往往会折射到当今时代的关系中。这在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的历史关系中都有所体现。美国与中亚缺少历史联系的纽带,这是它的弱点,但双方也因此没有历史恩怨,不会为历史包袱所累。

教育是推行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且其面对的主要是年轻一代,它的结果不仅体现于现在,更决定着未来。中俄美三国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也都视教育为自己的必争之地。美国在中亚的主要教育机构是2002年易名的中亚美国大学,它的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吉尔吉斯斯坦美国大学,该校位于比什凯克。俄罗斯与中亚有多所合办高校,包括1993年成立的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斯拉夫大学,1996年成立的俄罗斯一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在哈萨克斯坦的古米廖夫欧亚大学,以及莫斯科大学阿斯塔纳分校等。中国在中亚没有高等院校,但孑L子学院的建立弥补了它的不足。至2015年,中国在中亚已设有1 0所孑L子学院,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各3所.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2所,但在土库曼斯坦还是空白。各国在中亚办校的同时,也都以不同形式向当地年轻人提供前往本国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中亚一些国家也有自己的留学奖学金项目,另有大量学生自费出国。俄罗斯是中亚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根据2014年的资料,其在国外就读的学生约45000人,其中26600人在俄罗斯,在中国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为9670人。相形之下,哈在美国的留学生较少,仅约1000人。然而这反映的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分布状况,对各国教育吸引力的体现不一定完全准确。决定留学去向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留学成本、语言条件、社会联系、生活习俗、地理远近等。从哈国家公费奖学金项目“博拉沙克”( Bolashak Scholarship)来看,从1994年到2011年,哈选择去英国的留学生是3031人,到美国的为2287人,去俄罗斯的有741人,而选择到中国的只有171人。公费项目与家庭经济条件关系较小,更能反映留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由此可见,美国和西方教育的吸引力远大于俄罗斯和中国。还应看到的是,英语的地位在逐渐提高,它的普及面不断扩大,并正在成为中亚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从长远看,在对外交流和新知识获取方面,英语有取代俄语的趋势,此乃美国尤具潜力的软实力资源。

国家形象反映了一国被认知和认同的性质及程度。在过去15年中,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形象也有所改变。美国曾带有一层梦幻色彩的光环,在中亚国家看来,美国是其通往世界的大门,是其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也是其安全的可靠保障。而在中亚年轻人心目中,美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充满诱惑和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形象开始失色。其中有多重原因,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是一个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其道德形象也蒙上了阴影。在许多人眼里,美国曾是国际道义和道德的化身,然而,美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它的政策所促成的许多地区的动乱,尤其是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重创了这一形象,并使其整体形象的光泽在人们的心中淡化。美国在该地区魅力的减弱还有一个原因,即它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不受中亚国家的欢迎,以致引起它们的反感。美国支持“颜色革命”,资助反对派,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对之施压,干涉其内政,这种政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而对许多普通民众来说,美国的上述做法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不适,降低了其对美国的好感,甚至激起他们的反美情绪。

就总体而言,作为世界大国,美国在中亚仍受到尊重,美国政治文化在该地区仍有一定市场,它对中亚媒体的影响依然存在。美国作为西方的象征,对年轻人仍有相当的吸引力,但以2005年为大致界线,美国形象的光辉开始减褪,其政治文化的影响降低,它对社会精英的吸引力有所弱化,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受到限制。但不能将之误解为美国对中亚国家不再重要。美国仍是其外交的重要方向。有中亚智库报告认为,西方、俄罗斯、中国是中亚地缘政治构成的三大要素。三国对中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三足支撑是该地区的最优发展模式,中亚国家将在它们之间保持平衡,开展多向度外交。

关于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认为其影响很强和较弱的观点兼而有之,且均不无道理。横向比较,亦即与其他大国相比,俄罗斯的人文影响力可说是最强的;纵向比较,即与以往相比,俄罗斯现今的影响无疑大大降低了。

俄罗斯与中亚的人文关系广泛且深入,即便在其已较过去大为减弱的情况下,美国和中国仍不能望其项背。

语言是俄罗斯得天独厚的资源,语言的社会意义之大无论如何形容都不过分。虽然俄语在中亚的地位面临挑战,在外部它受到英语的冲击,在内部它受到中亚国家的限制,但除中亚各国母语之外,俄语在当地仍享有最高的地位,它在哈吉两国有官方身份,也是其他中亚国家通用的工作语言。俄语是中亚最为普及的外语,为多数受过教育的民众和城市居民所知晓。但各国的情况相去较远。俄语在哈吉的通行程度较高,在乌塔土则低很多。2013年的一份研究显示,经常使用俄语的居民在哈萨克斯坦为72%,在吉尔吉斯斯坦是36%,在乌兹别克斯坦是14%,在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为12%。

俄罗斯媒体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在中亚国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营造中作用突出。与英语和中文媒体相比,俄罗斯媒体更为普及,接受面更广泛。与中亚当地媒体相比,由于技术和财力的原因,俄罗斯媒体更有竞争力,特别是塔吉等弱小国家无法与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亚仍处于俄罗斯的媒体空间之中。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的有线网上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俄主要电视频道。除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外,俄罗斯的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也在中亚的网络空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无具体的统计数据,但经常浏览俄罗斯新闻网站和使用俄网络系统及服务的中亚民众无疑相当多。如俄罗斯的社交网站“我的世界”在哈萨克斯坦即有大量的注册用户。对中亚媒体的影响也是俄罗斯媒体进入该地区的重要途径,它是当地媒体最重要的国外信息来源之一,通过中亚媒体,俄罗斯的大量信息和观念得以在中亚传播。此外,俄罗斯对中亚媒体的利用程度也特别高,俄专家、学者、官员是中亚媒体的常客,他们经常通过这一渠道传达俄罗斯的观点。

在中亚五国中,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形象最为正面,它们对俄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也更强。吉现任总统阿塔巴耶夫说:“没有俄罗斯我们便不会有将来。”一位吉学者说得更为具体: “我们的科学以俄罗斯为导向,文化以俄罗斯为导向,教育体系也是以俄罗斯为导向,医疗卫生同样如此。吉尔吉斯斯坦生活的许多方面和标准都是以俄罗斯为导向。因此,与俄罗斯合作是最佳选择。”这使哈吉两国在安全上更愿意依靠俄罗斯,在社会经济方面更愿意朝亲俄罗斯的方向发展。根据欧亚发展银行的一个民意调查,愿意扩大与俄罗斯合作的人在哈萨克斯坦达80%,在塔吉克斯坦为76%,在吉尔吉斯斯坦为67%。当然,在这背后有现实的物质关系,实际利益也是影响民众心理的重要因素。此外,俄罗斯裔族群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俄族居民最多的国家。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尽管有大量俄裔人口流出,但俄族居民仍占其总人口的23.7%。吉尔吉斯斯坦的俄罗斯族居民占其人口总数的7.7%,在中亚国家中名列第二。

关于中国在中亚的形象,作者已有文章阐述和分析,此处不再重复。总的来说,这一形象较为复杂,正负两面相互交织,官方表述与民间舆论存在差别。对中国的感觉往往掺杂着彼此矛盾的成分。在中国被认为是伙伴和朋友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危险和威胁;在中国给中亚带来经济好处的同时,也被认为给该地区经济带来损害;在与中国保持密切接触的同时,也感到与中国存在无形的隔膜;在对中国的能量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对中国存在着一些精神上的俯视。中国虽在中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但总体而言,相关国家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毋庸讳言,中亚各国国内都存在着多元的甚至是对立的认识和情绪,中亚五国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结语

从阿富汗战争开始到其结束,中俄美在中亚的力量关系发生了逆转: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存在从高峰滑向低谷,而中国和俄罗斯从低处走向高峰。比较而言,美国的战略存在下降,中俄的战略存在上升,优势向中俄转移。

美国仍是对中亚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其战略存在下降,它的影响相对减弱。美国对中亚地区安全仍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它已不是相关国家安全保障的主要依靠。美国与中亚的经济关系没有质的起色,贸易虽有所增长,但绝对量仍然很小,在中俄面前相形见绌。美国在人文领域仍有较大影响,并具备长期的潜力,但其存在因中亚国家对西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而缩小。美国的形象没有变得更富吸引力,反而因伊拉克战争及其他一系列政策而蒙上阴影,不再如偶像一般。能源领域是美国的强项。美国仍是哈萨克斯坦油气田的最大外国股东,但其在哈的份额没有新的增加,且由于出售股份而有所减少。美国公司未能进入到土库曼斯坦的陆上油气田,迄今为止,美国也未曾改变中亚油气输出的基本格局。

在过去15年间,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存在无疑得到加强,这尤其体现在安全领域和经济一体化中。通过发展集安组织,俄巩固了在中亚的军事联盟,在吉塔建立了军事基地,保证了本国的驻军权。通过启动欧亚经济联盟,俄在中亚建立了经济联盟。对欧亚经济联盟的经济成效有不同评价,但对俄罗斯来说,经济利益仅为其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将中亚国家制度性地纳入由它建立和主导的体系。在地缘政治领域,俄罗斯花费十余年时间,终于把美国军事基地逐出中亚,拔去了扎在其背上的芒刺,缓解了其对腹部地区战略安全的担忧。

中国影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经济和能源领域。与中亚国家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增长使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持续扩大,从而成为有关国家最大或主要的贸易伙伴、资金的重要来源,用中国资金建造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在能源领域,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可堪称四分天下有其一。中国在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领域则占有优势地位,是其产品最大的买主。中国建成了从哈萨克斯坦通往国内的石油管道,开通了从土库曼斯坦到本国的天然气管道。中亚已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来源。中国所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几乎全部来自中亚,占其天然气总进口量的半壁江山。

如果对中俄美三国进行比较,综合各方因素加以考量,俄罗斯仍然占据优势。其所具备的有利条件最为全面,从政治、经济、安全到地理、历史、人文都有所涉及。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最广泛也最深入,几乎遍及其各个领域,并与中亚国家形成了军事和经济联盟。俄拥有最多的政策工具,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最敢于也最善于将之投入使用。在将其存在转化为有效的影响方面,俄罗斯做得最坚决,效率也最高。一个最新的例子是,2015年9月,塔国防部原副部长发动叛乱,俄表示塔政府可寄希望于俄罗斯,俄愿帮助其恢复稳定。这是其他大国所不愿或难以做到的。

美国因其最强大国家的身份保证了它在中亚的重要地位。但其政策工具变少,现有的工具或是变弱,如援助减少;或是效果不好,如民主和人权外交,美国做得越多,招致的不满越大。此外还应看到,美国自身对中亚的兴趣降低,对该地区的外交趋于疲软。

中国在广义的中亚经济领域有厚重的存在,且迅速增加,但在安全、人文等领域的存在脆弱和易于受损,而且中国将其存在转化为政治和安全影响力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例如,不干涉内政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但这也限制了其影响中亚内部事态的自由度。而一旦中国试图主动地施加影响,则这一重要的正资产将不复存在。不仅如此,倘若中国欲强行施加影响,将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其负面效应有可能大于其所希望获取的利益。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15年9月

(责任编辑:胡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