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年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的若干思考

作者:杨成绪 来源:国际观察 发布时间:2016-03-13 阅读量:0

杨成绪

摘要: 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朝野因中国崛起而焦虑不安,有人提出美国应及时遏制中国,否则其将失去在亚太和全球的霸主地位;也有人表示,中国国内危机重重,难以超美;更有不少学者和前政要担心中美关系恶化,不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他们主张中关双方采取措施,以防出现两国对抗的局面。2016年,中关关系将经受严峻考验。

关键词:中关关系 中国崛起 美国涉华舆论 美国学界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6)01-0024-33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结束其总统任期前,政治上进一步内向,致力于改善本国民生,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对外则力保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掌控制定国际规则的首倡权;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重视维护美国国内安全;少干预,尽量不出兵,避免陷入中东战争的漩涡中。

2015年是中美关系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一年。不少美国知名学者纷纷撰文和发表演说,认为中国正在超越美国,势不可挡。如若美国再不做出决策,坚决遏制强势崛起的中国,将最终失去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再也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一、美国应及时遏制中国 防止中国与美国争夺领导权

美国前大使布莱克维尔和罗伯特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撰文称:过去30年的经济成功使中国累积了强大的实力,成为亚洲的最新主导者。由于历史、战略文化和国内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差异,美中对未来亚洲的势力均衡有着截然相反、互不相容的看法,因此美国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战略。

中国的对美大战略十分清晰——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的头号战略角色;削弱美国的地区同盟体系;削弱亚洲国家对美国的信心;运用经济力量拉拢亚洲国家向中国的地缘政治靠拢;提升军事实力,以强化对美国武装干预的威慑;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模式产生怀疑;确保美国的民主价值观不会削弱中共对权力的掌控;避免今后10年与美发生重大冲突。而美国的大战略长期以来主要着眼于获得并维持对对手的优势。但面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却未能运用好这一战略。华盛顿亟需在亚洲采取新的行动方案,制衡中国力量的上升,不再协助其崛起。

2015年7月初,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陆伯彬教授更进一步指出,美国国内正在进行的讨论,主要反映了美各界对2009年以来,中国明显而持续的外交强势的广泛关切。这种外交强势对地区稳定和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构成影响。迄今为止,没有足够的迹象表明中国准备放缓攻势。因此人们主要讨论的是,美国应如何同中国打交道,以牵制其在地区的雄心。在这场讨论中,没有多少人认为是美国导致了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也没有多少人把主要精力用于强调美中相互适应的重要性。②

也有学者认为,中美两国矛盾加剧,责任在于双方均采取不利于对方的政策。2015年5月13日,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教授在亚特兰大演说时称:自2010年以来,中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打破了平衡的临界点。其一,美国精英不再认为中国的改革近期朝积极方向发展。其二,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未给予正面反应,反而强调重返亚洲,致使中国更加相信美日联合亚洲盟国对其加以围堵。其三,中美在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四,受各自国内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影响,中美都力图将本国内部问题产生的根源归咎于对方。蓝普顿教授担心中美两国的主要矛盾可能发生变化,而这将导致双方关系性质的变化。

质疑中国发展前景的美国学者当属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早在2015年初,他即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宣称:“中共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沈大伟对近年来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十分失望,认为中国外交强硬,对内镇压自由派,很难和美国社会政治趋同,美不应高估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被预言将成为世界第一,但此后不久,日本便陷入30年停滞期。如今更应清醒地质疑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前景。

二、不希望中美冲突加剧,影响世界和亚太平衡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邀请,发表了专访谈话。奈表示,他在20世纪90年代曾预测过中国的崛起以及其可能会引发冲突,然而,如今他觉得这不可能。尽管一些分析家断言中国不会和平崛起,还有人将这种情境类比为一战期间德国工业超过英国,但是,正如修昔底德所警告过的,相信冲突不可避免,往往就是最终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奈力主美国和中国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两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处理一些全球问题,如何避免出现混乱无序的合作状况是关键所在。

美国前安全顾问基辛格提出:美国与中国会共建亚洲新秩序,前提是美国保持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认可中国崛起后的位置。亚洲秩序问题的核心是中美关系。中美应坐下来认真讨论亚洲秩序,提出各自底线,确定双方核心利益的边界。两国必须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展现合作成果,如此方能使亚洲国家对未来秩序抱有信心。建立亚洲秩序的关键在于确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美国和中国都希望保持本地区稳定,这是共同建立地区秩序的基础。为避免本地区出现新的冷战局面,中美双方应改变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相互排斥的做法,构建两国共同参与的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和安全合作机制。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预见未来整个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与经济格局以及更广阔范围的世界秩序均将取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变数,而这也将从根本上持续地影响其它重要的全球事务。陆克文客观地论述了中国怀疑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它的战略意图并将之概括为孤立中国、遏制中国、削弱中国、从内部分化中国和破坏中国的领导层等5个方面。他并没有阐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而是将重点置于建议中美两国采取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时倡导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探索如何建立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与互信。

更有不少美国学者主张美国政府应始终遵照历届政府奉行的建设性接触政策。蓝普顿建议美国应重新思考对“主导权”的定位。迈克尔·斯温认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优势地位是“不可持续的”,力主美中相互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寻求建立平等的力量对比关系,降低冲突的风险和增加合作的机会。

三、美国对中国的疑惑和失望

美国各界有不少人长期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现存大国的领导地位,彼此间的不信任会最终导致一场战争。美国一方面认为中国赶超美国即将成为现实;一方面又认为中国难以克服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终将有一天会崩溃。长期以来,美国深信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政治制度势必改变,中国将因此成为与美国同样的“自由民主国家”。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超越日本,又向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逼近,世界各地普遍出现有关西方模式正走向衰落,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是否可行的议论,这使美国处于不知如何应对的窘境。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美国有乐观者,也有悲观者,更有不少人不知所措。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成为维持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对此充满疑虑的也大有人在。中美都拥有相互威慑对方的战略核武器,虽然这种力量并不平衡,中国仍处于弱势,但已具备了威慑美国的初步力量。中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核战略的相互威慑能否促使两国寻求加强合作,增强互信,防止对抗和冲突加剧,避免走向战争的前景,这是中美两国,也是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

中美难以避免一场战争,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如幽灵一般始终在美国国际政治学术界、舆论界及美国政治精英的头脑上空徘徊。如今,该理论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莫过于米尔斯海默。他早在2001年撰写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即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取得和美国相等的实力,便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是21世纪兴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危及美国的安全。中国将比美国在20世纪面临的任何一个霸权国家更为强大,更加危险。

2009年10月,在奥斯陆和平研究所的研讨会上,米尔斯海默再次预言“中国持续的相对崛起将会导致巨大的战争风险”,“为防止这种战争风险的因素,唯一的方法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美国很快就需要放弃其对华接触战略,防止中国经济的崛起。2002年,米尔斯海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便力主要联合日本、越南、韩国、印度、俄罗斯共同遏制中国。米尔斯海默固然早已设想中国有可能成为地区霸权国家,甚至超过美国,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①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出现的种种矛盾,“修昔底德陷阱”之说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修昔底德系古希腊历史学家,其成名之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论述了公元五世纪,海洋国家雅典和陆地国家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在修昔底德笔下,雅典崛起为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引起斯巴达的极大疑虑与恐慌。此时,斯巴达主宰古希腊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斯巴达采取种种措施压制雅典,双方从对立到谋求改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但最终未能冰释前嫌,导致了一场战争。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美国是海洋大国,有着全球性的影响。中国是陆地大国,伴随其国力的增强,正在不断向海洋扩展,这势必触犯美国的利益。美国重返亚太,目的是围堵中国,防止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修昔底德项目”,其结论认为,以往500年间发生的世界权力大转移共计为16次,其中有12次爆发了战争。在美国学者看来,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和世界的主导地位,这是当今“修昔底德陷阱”说得以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中国并不认同美国的这一看法。美国有不少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始终抱有怀疑,充满敌意。事实上,早在2000年美国大选期间,小布什即表示,美国面对的主要威胁是崛起的中国。只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调整了全球战略,以反恐为其重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之身陷战争泥潭达十余年之久,但它将欧洲、亚洲和中东波斯湾视为其最重要的战略基点,这一全球战略美国始终没有改变过。美决定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后,将其战略目标聚焦于亚太,集中力量对付中国。

这自然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必然走向对抗。美国一再声明它并不把中国看作敌人,也不能说,目前美国政策的出发点必然会导致中美两国重蹈“修昔底德陷阱”的覆辙。

四、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是福还是祸

从经济总量看,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4年达到6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0.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份额达13.3%,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11-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中国的人均GDP也稳步提高。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629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2010年增长33.6%,年均实际增长7.5%。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举世触目。1986年中美两国经济差距最大时,美国的GDP为中国的15倍以上;28年后的2014年,美国的GDP是中国的1.7倍。1991年中日两国经济差距最大时,日本的GDP为中国的8.3倍。2014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2倍以上。

今后十多年内,无论以市场汇率计,抑或以购买力平价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同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至2.3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20.8%;而美国的上述数据分别为1.86万亿美元和16.6%。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的76个国家。2013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30年,中国的对外资本流出总量将占全球的40%,超过美国与欧洲的总和。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美国。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美国的1.5倍。虽然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能达到三分之一,其份额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的外汇储备远多于美国。中国外汇储备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七年稳居世界首位,至2013年底达到3.88万亿美元,美国同期为4485亿美元。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然而,中美两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依然巨大。中国在制造业、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美国。201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3万亿美元,人均7581美元,居世界第79位;同年,美国的国内生产值为17.4万亿美元,人均56700美元,居世界第13位。美国的人均产值大于中国7倍以上。

中国和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始终存在巨大差距。美国具备将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完善体制和机制。美国鼓励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据统计,按照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在全世界科技指数排名中,美国位居前列,中国名列第18位。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工业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端或中低端环节。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尽管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出口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和收益远远低于美国,且生产的多为低附加值的部件,美国仍然掌握核心业务,占据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最高点。

中国的竞争力处于中游或中上游。而美国基本上名列前茅。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排名榜”显示,中国在2013年名列第21位,而美国除2009年外,始终高居榜首。

30年来,中美之间的差距确实缩小了很多,但两国的各种差距依然存在。这不仅反映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且更多地体现于国家的整体经济、科技、国防、创新、金融等领域。而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中美两国领土面积较为接近,但中国人口多达13亿以上,美国则仅为3亿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显然远逊于美国。美国是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超级大国,通过两大洋和欧洲、亚洲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地理环境上看,它北依加拿大,南临墨西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十分有利的位置,而中国处于亚洲中心地带,周边与20多个国家为邻,既有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相互争斗交恶的过去。特别是与不少周边国家尚存在领土争端,这对中国形成很大的牵制。2015年11月,基辛格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美国从来没有强大的邻国,安全感很强,中国从不缺乏强大的邻国,经常面对外来的侵略和威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加快了赶超美国的速度,引起了美国各界的疑虑和担忧,“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市场。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撰文称“全球对于抱何种目标看待中国的发展缺乏共识”,提出究竟是乐见中国经济上取得成功,还是从经济上遏制和削弱中国,从而降低中国对全球造成威胁的能力,这是一个重大问题。他担心美国主导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TPP)的目的在于提升美国相对于中国的竞争力,并将削弱中国在决定全球规则中的影响力。美国未参与亚投行,美国国会未批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问题,很难说是什么吉祥之兆。

随着中国实力的加强,美国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而中国实力的增强给美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则往往被忽视。这可能是美国舆论界和学术界时下流行的一股思潮。

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符合中美两国的基本利益。美国商务部2015年11月4日公布的数字显示,当年1到9月,中美货物贸易额达到4416亿美元,中国超过加拿大,首次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双方均认为,两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是维护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无论“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多么甚嚣尘上,中美两国在对待重大国际问题,如气候变暖、核不扩散及一些地区和平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双方在处理彼此关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五、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异同中美分歧的重要内容

美国始终视民主自由为立国之本,并以传教士的精神到处布道,希望影响全球,建立一个具有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同样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甚至全盘接受西方传统文化观念的“大一统世界”。

同样,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寄希望于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会走与美国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之路。中国通过不断的发展,其经济不仅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正在赶超美国,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如美国所期望那样发生改变,这引起美国的极度失望。所谓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临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对中国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直到终极绝望的地步。按照美国的说法,“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出现本质性的变化”。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国防政策顾问白邦瑞于2015年出版新书《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秘密战略》。他表示,美国40年来一直低估中国的野心,对其抱有不切实际且一厢情愿的幻想,误以为中国迟早会“民主化”,演变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并融人既有的国际社会秩序,但等到中国壮大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开始向既有秩序发起挑战时,已经来不及阻止了。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从欧亚到中亚北非的“颜色革命”,所造成的结果是美国的衰落,广大亚非地区人民生灵涂炭,经济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数以百万计的难民逃亡欧洲。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其奥妙何在?今天的中国,不是昔日的苏联,中国不想挑战美欧体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撰文称,与以往的苏联领导人不同,中国领导人没有证明共产主义优越性的打算,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复兴中华文明。

“历史终结论”作者弗朗西斯·福山2014年说过,中国构成了对“历史的终结”这一观点最重要的挑战。“如果中国能成功化解各种压力,并且在下一阶段继续保持强大和稳定的状态,那么我认为,中国确实成为自由民主制以外的一个真正的替代性选择。”诚然,福山对此深表怀疑。他说,从长远来看,这种体制是否可持续,他是抱有很大怀疑的。但无论如何,福山仍然看到今日中国的社会具有其它发展中国家难以具备的优势,世界上有不少人期望中国持续发展,避免不少国家沿着穷途末路走下去。他认为,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是可能的。但是,一旦中国经济遭受挫折,生产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中国能否经受住这一变化,还有待观察?福山的这一看法表明了世界各国学者正在探讨中国模式的特点。至于中国模式之所以存在的内部原因,它对各国是否有借鉴作用,这些将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观察和研究过程后得到诠释。

中美之间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争论将持续下去。普通民众只是希望这种争论不会给两国的基本利益带来严重损害,时间和实践成果将做出最好的判断。

六、确保中美相互之间的核威慑

中美之间保证互不使用核武器攻击对方,这是稳定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是两个最为强大的核国家。与之相比,英、法、中三国只拥有少量核武器,力量差异悬殊。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2013年鉴》称,2012年,美国拥有7700枚核弹头,俄罗斯拥有8500枚,英国、法国和中国所拥有核弹头分别为275枚、300枚和150枚。

中国一向恪守自己的承诺:一、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二、中国的核能力将保持在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

众所周知,美苏两个核大国在冷战期间处于确保相互摧毁状态。不论何者先动手,都无法消除对方第二次打击的能力,在这一情形下,美苏双方均具有相互确保摧毁对方的能力,从而消除双方先发制人的动机,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如何持续保持这一状况,如何确保核军备竞赛的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

中美两国的核力量始终处于对比悬殊的状态。中国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占据核军备道义高地的同时,面对美国的进攻性核武战略,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中国始终没有公布自己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毋庸讳言,尽管在中美核非对称关系中,中国处于较弱的一方,但是中国具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国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可能。中国正在开发新型核武器,确保不断强化具备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可信度。

中美两国在防止核扩散、反对核恐怖活动以及维护核安全、核安保方面面临共同威胁,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期望和美国保持核战略稳定性,这始终是中国追求的前景。

中国和美国难免一战绝不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迄今为止,只是美国舆论界和学术界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大声鼓噪,意在影响本国决策层,使之对中国施行强硬的政策。中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经济贸易关系,即使从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来看,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但是,就中美两国整体实力而言,中国依然处于劣势。“中国威胁论”在今天来说,有可能增加对中国的几分疑虑,但不会改变现实世界的基本状况。中美之间的价值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产生任何足以影响大局的变化。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是维护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保证中美核威慑的稳定性,无疑也是维持双方关系的一个“稳定器”。

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将经受严峻的考验。鉴于中美长期交往过程中风波不断,两国将保持畅通的渠道,加强彼此沟通,迎难而上,承认分歧,防止对抗加剧,真正为保障双方的根本利益而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前会长,北京,100005)

收稿日期:2015年9月

(责任编辑:赵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