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

作者:江时学 来源:国际观察 发布时间:2016-06-04 阅读量:0

摘要:非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中国和欧洲都与非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中欧双方也都为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作出了贡献,都主张加强非洲自身的能力建设。因此,中欧有必要加强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

关键词:中欧合作 中非关系 非洲发展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6)03-0053-64

感谢张春博士、周瑾艳博士为本文提供的巨大帮助。

拥有十多亿人口的非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问题严重,在追求和平、安全、发展和富裕的道路上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且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有利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

中国与欧洲都与非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中非关系与欧非关系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差异。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中非关系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欧非关系则具有南北关系的特征。应当指出的是,南南关系与南北关系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互为动力。

虽然中非关系和欧非关系有着重大的差别,但双方在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都为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作出了贡献,都主张加强非洲自身的能力建设。因此,中欧有必要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

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非洲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中国曾提供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在非洲追求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援助;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推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国家紧密团结、齐心协力。

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双方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非关系取得了更为引人瞩目的发展成果。除贸易和投资大幅度增长外,其他领域的合作同样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在国际事务中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

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这一论坛囊括了与中国建交的50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根据“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该论坛已成为中非进行集体对话与多边合作的有效机制,构筑了中非间长期稳定、平等互利新型伙伴关系的重要框架和平台。迄今为止,该论坛已举办了2届峰会和6届部长级会议。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一文件提出,“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文件不仅描述了非洲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②此外,这项文件还明确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和平与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的30项较为具体的措施。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政治关系是经贸关系的保障,经贸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15年12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①在此次峰会的总结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同样指出:“60年来,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得到巨大发展。展望未来,中非迎来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中方将本着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继续同非洲国家一道开拓进取,为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②

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当天,中国发表了第二个《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该文件表示,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新形势下,中国将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政策和正确义利观,推动中非互利友好合作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真”是平等互信、团结互助,永远做非洲最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实”是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秉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与非互利合作的方针和举措,在支持非洲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非共同发展;“亲”是人心相通、和谐共处,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促进思想融通、政策贯通、民心沟通,为中非友好提供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诚”是以诚相待、妥善解决问题,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进中非关系,共同为中非友好互利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中方已制定了未来3年重点实施的十大合作计划: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金融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合作计划、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人文合作计划以及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然而,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国际上不时出现一些污蔑中国在非洲从事新殖民主义活动的无稽之谈。诚然,中国从非洲进口了大量初级产品,同时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并在那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但这一经贸关系符合中非双方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互惠和双赢,与新殖民主义行为相去甚远。且中国产品进入非洲市场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与历史上殖民主义惯用的那种以枪炮打开殖民地市场的伎俩有着天壤之别。

二、欧盟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在非洲各国独立之前,有多个欧洲国家在该大陆实行殖民统治,因此,欧盟与非洲在历史发展、文化和经济领域中的关系源远流长。欧盟是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和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并且认为,自己与非洲是一个尊重人权、自由、公平、团结、法律、法治和民主的“价值共同体”。

早在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即与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署了《洛美协定》。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欧共体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多方面的经济援助,其中最重要的是为它们的出口商品提供关税方面的优惠。截至1989年,该协定共续签了三次。第四个《洛美协定》到期后,欧盟与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77个国家于2000年6月23日在贝宁首都科托努签署了《非加太地区国家与欧共体及其成员国伙伴关系协定》(即《科托努协定》)。尽管国际上对《洛美协定》和《科托努协定》的评价莫衷一是,但其对非洲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2000年7月,首届非洲一欧盟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来自非洲统一组织( OAU)和欧盟共67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与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加强非洲与欧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合作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美国、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大国对非洲的发展越来越予以重视,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随之上升;另一方面,非洲的内部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增长的潜能开始有力地释放,要求进一步巩固政治稳定和推动民主进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欧盟的对非政策则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欧盟与其各成员国对非洲的重视程度不同,对非洲的政策也有差异;二是贸易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不强;三是传统的经贸关系与欧盟的战略目标缺乏一致性。

此外,欧盟还认为,自2000年首届欧非峰会以来,双方的伙伴关系不断加深。在此期间,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稳步推进,全球性挑战愈益增多,欧盟和非洲内部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双方的民主化和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一体化也日益深化。非洲统一组织在2002年升格为非洲联盟,欧盟的成员国增加了一倍。这些重大的变化要求欧盟与非洲的关系也需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欧盟于2005年12月19日发表了题为《欧盟与非洲:走向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文件。根据它的表述,双方将以国际法、人权、公平和相互负责任为基础,巩固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促进良政,提供经济援助,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快非洲一体化进程,扩大贸易和投资;通过加强政治对话和强化与非洲联盟等重要伙伴的合作等方式,构建一种有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战略伙伴关系。

如果说《欧盟与非洲:走向战略伙伴关系》反映的是欧盟单方面的战略构想,那么于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非洲一欧盟第二届峰会所通过的《非洲一欧盟战略伙伴关系:非洲与欧盟的共同战略》(以下简称《共同战略》),则是欧盟与非洲共同制定的关于彼此间双边关系的远景目标。

根据这一文件,双方的伙伴关系将基于下列四项目标:(1)以非洲联盟和欧盟的合作为核心,通过加强双方在和平、安全、移民和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强化政治伙伴关系;(2)促进非洲的和平、安全、民主治理、人权、基本权利、性别公平、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区域一体化,确保非洲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3)共同推动有效的多边主义,加快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改革,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4)积极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以促进广泛的、以人为本的伙伴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共同战略》确立了九条措施:(1)从传统关系向真实的、平等的和以追求共同目标为宗旨的伙伴关系过渡;(2)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双边关系中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3)充分利用共享的文化和社会遗产以及经济机遇,鼓励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4)支持非洲国家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努力;(5)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框架和金融框架等机制,并充分考虑各自的关切;(6)确保单个欧盟成员国和单个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符合《共同战略》所确定的目标;(7)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强化在多边领域的对话和合作:(8)鼓励移民社群为东道国与母国的联系和发展作出贡献;(9)鼓励公民社会和地方政府为实现《共同战略》确定的目标作出贡献。

第三届非洲一欧盟峰会于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召开。会议通过了《的黎波里宣言》和长达60页的《2011-2013年行动计划》。该文件确定了双方合作的8个领域:和平与安全、民主治理与人权、贸易与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千年发展目标、能源与气候变化、移民与就业、科学与信息社会以及太空技术。

2014年4月2日至3日,第四届非洲一欧盟峰会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行。此届峰会重申了2007年制定的《共同战略》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双方在实施这项战略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此外,这届峰会还将以下五个领域确定为2014-2017年的合作重点:(1)和平与安全;(2)民主、良政及人权;(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和增长、包容性发展及一体化;(5)全球性问题。

三、中欧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方式方法

非洲在中国与欧盟的外交版图中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无疑要求中欧双方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以达到各尽其能、互利共赢的目的。中欧非洲事务磋商迄今已举行了九轮,彼此围绕各自与非洲的合作、非洲的形势和热点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并就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进行了探讨。

欧盟委员会在2008年10月发表的关于欧盟、非洲和中国三方合作的文件中确定了3项原则:务实而不断深化;与非洲国家的有关伙伴共同参与;确保欧盟与中国在非洲问题上的原则吻合其发展战略。此外,该文件还将三方在非洲的合作领域确定为和平与安全、基础设施、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农业和食品安全。①

于2014年11月1日“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同样重视中欧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例如,欧盟国际合作与发展委员内文·米米察( Neven Mimica)就职不足一个月后即来中国访问,成为此届欧盟委员会中首位访华的委员。他在北京表示,欧盟与非洲的关系由来已久,政治对话和经贸领域的交往全面展开。欧盟市场向非洲商品提供了最为开放的优惠,同时也帮助非洲进一步提高其从事生产和贸易的能力,以使其得以充分利用欧盟提供的优惠。虽然欧盟与中国对非洲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双方在该地区不应成为竞争者,而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性,在非洲的发展领域开展合作。②

中方也主张中欧应当加强第三方合作。例如,2015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欧工商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欧双方可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寻求突破。”他在同年6月访问法国时,中法两国还发表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合作的原则为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互补、互利、开放、包容。毫无疑问,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中欧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

中欧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中欧非三方目前的利益诉求而言,以下几项政策建议显然十分重要:

(一)邀请非洲直接参与中欧关于非洲事务的磋商

中欧双方都已与非洲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非洲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影响力。但是,受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非洲在欧盟的外交政策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因此欧盟对第三方力量在非洲的存在心怀戒备。

2005年12月9日,中国和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首次非洲问题战略对话(后改名为非洲事务磋商)。双方希望通过这一对话(磋商)机制,相互了解对方的非洲政策,并就与非洲形势相关的热点问题交换看法。

为使中欧非洲事务磋商这一独特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落实中国坚持的“非洲需要、非洲同意、非洲参与”的原则,有必要邀请非洲直接参与中欧之间的磋商。这既有益于中国和欧盟及时了解非洲的愿望和需求,也有利于中欧双方更直接地向非洲传递信息;既有助于增加中欧非洲事务磋商的透明度,也便于吸引其他国家为非洲的发展作出多种多样的贡献。

(二)力争使欧盟参与“三网一化”建设

“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及工业化)是中国为帮助非洲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经济倡议,它切合“非洲2063议程”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也有利于扩大中国在非洲的存在。2015年初,中国与非洲联盟签署了共同推动非洲“三网一化”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三网一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如融资难度大、技术障碍高、非洲国家的劳动力素质低和管理经验差等。甚至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三网一化”建设面临的风险也不容低估。而欧盟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且“三网一化”与欧盟希望非洲优先发展的领域基本吻合。因此,在推动“三网一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中国企业有必要寻求欧盟企业的帮助和支持。

(三)加强在非洲农业领域的合作

非洲的耕地、淡水、草场和水产等资源极其丰富,具备发展农牧渔业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非洲的农业较为落后,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推动非洲农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减少该地区的贫困现象,也有益于增强其经济活力。

长期以来,为加快非洲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国和欧盟都为其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甚至还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当地。中欧对非洲农业发展的支持各具特色,这为双方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往中欧双方在援助非洲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今后中欧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1)利用中欧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一个中欧非三方农业发展基金,以尽快改善非洲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2)加大农业技术转移力度,联合培训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3)鼓励中国与欧盟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进入非洲国家的农民家庭,以实施覆盖面更广的扶贫计划;(4)发挥中欧双方驻非洲外交机构的优势,向非洲国家及时传递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信息和技术信息;(5)邀请欧盟列席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以增加中国援非农业项目的透明度;(6)在多哈回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2015年后发展议程”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协调,最大限度地为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7)共同兴建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区,以中国和欧盟的先进农业技术取代非洲国家的一些落后的农业技术。

(四)开展中欧非三方国际产能合作

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内生能力较差,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十分需要外部力量的扶持。

一方面,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拥有众多优势产业和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欧盟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为提升产业结构,同样需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此外,中欧双方都已积累了在非洲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经验。因此,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与欧盟的再工业化战略在非洲实现对接,为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作出贡献。

在开展中欧非三方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恪守下列原则:(1)不能转移污染严重、耗能量大的产业;(2)合作领域的选择必须以非洲国家的需求为立足点;(3)必须充分发挥中欧非三方的比较优势;(4)在产能转移中应该重视东道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培训,以尽快消除人才短缺的“瓶颈”。

(五)继续支持联合国加大在非洲的维和和反恐力度

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对中国和欧盟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然而,近年来,恐怖主义的蔓延导致非洲的反恐局势日益严峻,地区冲突也时有发生,非洲的安全形势面临不容低估的挑战。中欧因而有必要共同努力,为非洲的反恐和维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的问题。尽管欧盟同意法国于2013年1月应马里政府请求,向该国派出地面部队,以协助打击反政府武装,但欧盟总体上仍然接受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原则。因此,中欧双方应该继续支持联合国在维护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有关行动。

(六)建立中欧非洲事务合作基金

中国和欧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建立一个能够为非洲发展作出贡献的合作基金。该基金的宗旨包括三个方面:支持中欧企业在非洲从事与“三网一化”、农业合作、国际产能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投资活动;支持中欧企业为推动非洲的社会和人文发展而开展的各项投资活动;支持中欧学术界对非洲事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这一基金不必隶属于中非发展基金或欧盟的有关基金,而是由中欧双方“另起炉灶”,共同出资,共同管理。但它应该是开放的,允许美国和其他国家加入。

四、中欧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的必要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在上述领域展开合作不仅有利于中欧,也有利于非洲。诚然,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除有的放矢地确定三方感兴趣的合作领域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外,中欧还有必要为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有必要建立高度的政治共识

2006年9月9日,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其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领导人还强调了各自与非洲关系的重要性,承诺一起为非洲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欧方强调了其对非战略中所包括的良政和人权原则的重要性。中方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这是中欧峰会首次讨论各自与非洲的关系,也是非洲事务在中欧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体现了双方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的良好愿望。

但是,中欧双方始终需要进一步增进和提升在非洲事务中进行合作的政治共识。非洲毕竟被认为是欧洲的“后院”,因此欧盟对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常常抱有警惕,有时甚至发出不友好的声音。例如,欧洲议会于2008年4月23日发表的题为《中国的非洲政策及其对非洲的影响》的文件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无条件”援助对欧盟“有条件”的援助构成了挑战。该文件还指责中国仅仅对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感兴趣”,而不愿意与所有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并批评中国仅重视非洲的市场开发而忽视该地区的政府治理。①一些欧洲学者也经常性地妄议中国的非洲政策,称中国不愿在非洲的安全领域承担义务,在经贸领域执行重商主义政策,在政治领域不关心民主和人权。

总之,一方面,中国应该时刻顾及欧盟在非洲的传统势力范围,尽量避免对之构成挑战;另一方面,欧盟也应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非洲的外交独立性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非洲有必要实施多元化外交,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外部力量发展关系。此外,在是否应该奉行不干涉内政以及是否为援助附加条件等一系列问题上,中欧双方必须努力消除分歧。

(二)有必要为实现和巩固非洲国家的政局稳定作出贡献

政局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低估。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即为政局不稳。政变或政权的非正常更替等不良政治现象在非洲司空见惯。政局不稳定既有碍于非洲自身的发展,也对其外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中非关系和欧非关系,中国和欧盟有必要为该地区的政局稳定作出贡献。

作为非洲的好朋友、好兄弟,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为维护非洲政局的稳定发挥着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2015年12月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结束后和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马沙巴内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在参与非洲热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一道,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一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1)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根据当事国的需要和愿望,建设性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2)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当事国、地区国家、非洲次区域组织和非盟在解决本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应有作用;(3)支持在联合国和地区组织框架下劝和促谈、斡旋调停,不赞成动辄使用武力,不赞成没有联合国授权、未经当事国同意的单边军事行动;(4)对非洲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标本兼治,既要注重解决当前非洲面临的挑战,也要消除这些问题产生的源头。①

中方提出的以上各项方针符合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原则,也切合非洲实际,有助于有关国家稳定其国内政局。中国应尝试使欧盟理解甚至接受上述方针,以实际行动为非洲政局的稳定作出贡献。

(三)要善于利用“美国因素”对中欧非三边关系的影响

2012年6月,奥巴马政府发表了“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战略”;2014年8月,美国主办首届美非峰会。此外,奥巴马总统分别于2009年、2013年和2015年访问非洲。这一系列动向都表明,美国在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改善跨大西洋关系和巩固其在拉美“后院”的势力范围之际,并未放弃对非洲的关注。换言之,中国与欧盟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必然会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

美国认为,有必要强化非洲的民主体制、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维系其和平与安全。它的这些目标与中欧在非洲事务中的诉求基本相吻合。因此,在应对“美国因素”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1)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通报中欧非洲事务磋商的有关内容;(2)鼓励美方以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方式参与中欧在非洲开展的各种援助项目和投资项目;(3)经常性地组织中国、欧盟、美国和非洲四方的学者共同对非洲的发展问题进行研讨。

结语

一方面,中国与非洲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欧洲与非洲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中欧在非洲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目标和追求,对非政策的内容也极为相近。这为双方在非洲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欧在非洲事务中加强合作的重点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邀请非洲直接参与中欧非洲事务磋商;力争使欧盟参与“三网一化”建设;加强在非洲农业领域的合作;开展中欧非三方国际产能合作;继续支持联合国在非洲地区加大维和行动和反恐斗争的力度;积极探讨建立中欧非洲事务合作基金。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除有的放矢地确定三方感兴趣的合作领域和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外,中欧还有必要为合作创造下列必要条件:建立高度的政治共识;为实现和巩固非洲政局的稳定作出贡献;善于利用“美国因素”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100732)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

(责任编辑:赵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