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作文:功夫在“写”外

作者:田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1-29 阅读量:0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这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中发生的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熟视无睹,同时,他们缺乏生动多样的生活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写好作文也难。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经历情感的洗礼,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做人,学会作文。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创设情境

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智活动处于一种更兴奋的状态,为他们的写作提供素材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供真实的情境。

举一个例子。我们学校是禁止学生带零食的,但是,由于家长配合不好,可以说是有禁不止。在一节自习课上,我对学生说:“老师知道大家喜欢吃零食,可是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带零食到学校里。你们藏,老师搜,弄得大家都不自在。我们能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谅解,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一听,都来精神了,大声喊着:“老师,你说吧,怎么沟通,怎么理解,我们都听你的。”我说:“我已经请示了校长,校长说,让我们班的学生写写吃零食的理由,选几篇好的给她看看,如果大家写的文章打动了她,让她觉得这零食还真是该吃,那你们不但可以光明正大地吃零食,而且也帮了全校同学的忙。”教室里马上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等我说动手,他们就手忙脚乱地找笔写起来。读着那一篇篇稚气未脱但又饱含真情的习作,我真的体会到创设情境的无穷魅力。在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我再因势利导,跟学生们讲零食吃多了的坏处,这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创设情境务求真实

真实是情境创设的第一生命力。尽管是创设出来的生活情境,但是必须让学生感觉到,它就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构出来的。要让他们沉浸在生活的氛围里,完全忘却写作文这件事。

为了追求真实,我的作文课没有固定时间,晨读、自习都可以在创设的情境中指导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主动提出写作文。在创设的情境中,我总是尽力回避或淡化“写作文”这件事。表面看,我就是和学生们演魔术、玩游戏、做实验,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即使为了达到指导写作的目的,我也是用“如果你以后写作文的话”这样的语句来表述,沉浸其中的学生根本想不到老师和大家一起活动的目的是写作文。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说:“同学们,我们准备写篇作文,为了写好它,我们先来组织一个活动。”这样,哪怕活动组织得再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指导学生观察重方法、重过程,切忌过细过死

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不能和学生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教师身上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相机指导他们观察。要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嗅,用手去触,全方位感知活动过程,为“写什么”积累材料。教师特别要引导学生做出独特的发现,不要人云亦云。教师要真挚地表扬那些有独到视角的同学,不要为了写具体而让他们反复地口述过程,尤其是教师本人不要对学生观察的内容作统一的总结,否则就会出现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局面。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在创设情境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生活。在他们体验生活、陶冶性情的同时,满足他们心灵上的渴求,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让他们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

比如,在“亲情体验”这个情境创设作文中,我让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在纸上把自己的亲人划掉(划掉意味着永远的失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他们经历了一次“生死离别”的情感洗礼。当整个活动结束以后,我问他们:“今天的活动让你感动吗?要不我们——”学生脱口而出:“写作文,写作文!”有了这种写作的激情,何愁写不好作文呢?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谁想让亲人死去,不过必须划掉一个,我该怎么办?我的脑子里嗡嗡的,无法控制。我哭了,笔也拿不住,老师不断地催促着,我左思右想,不知该划谁。最后,我的‘死亡之笔’落在了爸爸身上。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爸爸遗憾——爸爸是个孝子,不会让爷爷死;他是个好丈夫,也不会让妈妈去死;他更是个好爸爸,肯定舍不得儿子和女儿死。做出这个选择后,我已经麻木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样的作文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当然,创设情境、引导体验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教会学生观察和体验的方法,潜移默化,形成习惯,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也能有意识地搜集写作的素材,激发写作欲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楼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