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就是学习做人 ——读《作文处方:中学生写作36个“怎么办”》

作者:任红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5-09 阅读量:0

儿子是个标准的理科男,数理化的学习从没让我操心过,语文是他的弱项,尤其是作文。小学时写作文还凑合,虽然不够生动,但基本能把事件、人物写清楚。到了初中,仅仅是描述清楚,显然不够了,他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缺少个性与趣味,所以作文就很难拿高分;到了高中,情况愈发严重了,有时他写作文会跑题,议论文缺少深度,说服力不够……语文成了他拉后腿的学科,而作文写不好是主要原因。

为此我想了各种办法:手把手教他写作文提纲;买各种作文辅导书,要求他读甚至背别人的优秀作文;要求他写周记,多练……事实上,我的教不得法,他的学也不得法,因此结果基本无效,而且弄得我们俩都很崩溃,“不写作文,母慈子孝,一写作文,鸡飞狗跳”。更糟糕的是,儿子逐渐对写作文有了畏惧心理,担心写不好,迟迟不敢落笔,竟然有几次考试时写不完作文。

当我拿到徐飞老师《作文处方:中学生写作36个“怎么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稿,翻看目录——“努力写作却不能提高怎么办”“文章平庸无趣怎么办”“语言缺少个性怎么办”“论证缺少深度怎么办”“说理枯燥乏味怎么办”“经常偏题怎么办”“考试不能正常发挥怎么办”……全是当年严重困扰我和儿子的问题,心里真有些小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为快。

书中清晰的分析、详细的建议,读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

为什么大家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因为大家没有“库存”,没有“粮食”,仅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来。

此话一语中的,道出了为什么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教师普遍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现在的学生都很忙,既要应付学校的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学习,极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然而写作和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输入,何来输出?没有阅读积累,怎么可能有写作表达?

徐飞老师将此生动地比喻为“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建议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然后去寻找合适的书做专题式的深度阅读,并且尽可能在每次写作中用到自己熟悉的材料”,从而拥有作文素材的“一招鲜”。

但另一方面,生活中确实有些爱读书的学生并不能写出好文章。作为出版社编辑,我也曾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被问到这个问题,老实说,我不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书中对这个问题专门做了回答——

多读书不等于会读书,只多读不等于会读,只有那些多读且会读的同学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那怎样才算是会读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会做读书札记。

现在的网络时代,需要任何信息都可以上网搜索,很多人已经不屑于摘抄这样的“笨”功夫了,因此,当年我也只让儿子读作文、背作文,却没有要求他做摘抄。其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是有道理的。

书中提到了2014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他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心得:“同阅读密不可分的是摘抄。我的摘抄是全校闻名的,高中三年积累了近50万字。课余时间我的主要时间都用于阅读,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味并及时摘录到摘抄本上,在它旁边写好自己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

如何将书籍中他人的优美描述和深刻表达转化为自己大脑里的东西,摘抄是很重要的环节。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选择摘抄什么,需要大脑进行筛选和决策,这个过程可以使新知识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摘抄时,一边手写一边看,甚至还一边朗读,多感官的刺激会加强记忆,使摘抄的过程也成为记忆的过程。如果摘抄之后,还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和思考,甚至进行仿写,通过这样对新信息进行反复加工,才能使新信息稳定下来,进入长时记忆,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平淡无奇的,因而作文时很难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考试时很难把文章写得出彩。如何把文章写得不俗?尤其是考试作文,如何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得到不错的分数?徐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总结真的让我豁然开朗——

要跳脱平凡的生活,发现小景致里的大美丽,离不开联想。要“往人生层面联想思索”“往生命层面联想思索”“往社会层面联想思索”“往文化层面联想思索”“往哲理层面联想思索”。

经过这样的联想、提炼、升华,普通的素材也会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文章也因此显得有情趣、有品位、境界高。

徐飞老师是教师,又是教研员,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对中学生写作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他非常了解中学生的痛点——不会修改文章,作文写成流水账,扣题不紧,说理落入俗套,开头不能吸引人……并针对这些困惑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议。不过,如果就此认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那么显然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

徐飞老师建议学生过一种有审美的生活,“改变生命质地才能改变写作”。他还建议学生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事物,有自己深爱的世界,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若有趣,文自不俗”。

这不是单纯的写作技法,是“道”,是为文之道,也是为人之道。这不仅是在教写作,更是在教做人,文字间流露的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

这本书既立足于写作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又着力于写作技法的训练与强化,写作之“道”与“术”皆在其中,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在儿子高考之前读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