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编辑更要有工匠精神

作者:黄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9-05-30 阅读量:0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编辑除了需要广博的学识与知识外,更需要培养精细精准的工匠精神。裁缝制衣,可谓一针一线,精心细致,若缺针、漏针、错针,制出的衣服便成废品,无法上身。编辑审稿、编稿、校稿同样如此,若缺字、漏字、错字,生产出来的也是废品。只有精心细作,才可能编辑出精美优秀的精神食粮。编辑的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

如今传统出版进入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信息、文章、著作跟广大读者见面,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可质量并不太高。出版物是内容产品,它既是文化商品,又是精神产品。假若不讲求质量,错误百出,低级庸俗,轻则以讹传讹,误导误用;重则误人子弟,甚至毒害灵魂。

我一直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门手艺。一本书从无到有,历经编辑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三审三校、整体装帧设计,最终把书稿打造成精美的图书,投放市场,以图书的质量换取价值和利润。这个过程费心费力,需要编辑倾注心血,精心编校方能彰显编辑的能力和价值。编辑经由自己的手推出一本好书,那是亲手打造了一种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精神产品,是一件神圣又非常有意义的事。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名家,这种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同样会得到社会的颂赞。

能不能把一部书稿打造成精美的图书商品,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优秀图书编辑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包括4个方面:

组稿策划能力和敏锐的编辑眼光

没有组稿和策划选题的能力,只满足于文字加工,这样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了一种基本功能,很难站稳脚跟。策划能力是编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此外,如何从众多的书稿中遴选出能打造成精品力作的优质书稿,则需要有敏锐的编辑眼光。通俗点说,就是看编辑识不识货。否则再好的书稿摆到你面前,照样会看走眼,把优质书稿当废稿处理。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曾连续遭几家出版社的编辑退稿,理由差不多都是“不好卖”。书稿推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责任编辑力推此书,才被认定是一部好小说,首印5万册销售一空,当年就加印。此书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更是长销不衰,20年来,先后推出15个不同版本,总销量逾百万册,向海外30余个国家输出版权翻译出版。还有作家出版社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初也是自投稿,作者没名气,编辑却认定是好稿子,几次论证社里才同意出版。结果一上市场就成了畅销书,累积销售几百万册。可见编辑有双慧眼是多么重要。优秀的编辑除了一眼能看出稿件优劣外,还能马上判定图书大致的印量,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做书才能获得。

图书编辑假若一味只做书商的书,编辑只审一遍稿子,其他环节都交由书商来做,编辑难以练得过硬的真才实学。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这些前期工作应该由编辑参与和主导,否则编辑就成了单纯的看稿机器,完全失去了编辑的价值和意义。

独到的思想品质追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图书的内容是王道,再畅销的图书如果内容低俗一样登不上大雅之堂。假如判断选题不看书稿,只看作者的名气,一味借名炒作,导致内容出现问题,最后只有被下架。编辑需要追求利润,但更需要注重内容本身。

书的内容肯定之后,图书的品相和卖相对市场有直接的影响,要讲究图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开本、装帧设计、版式设计、封面用纸和正文用纸等。编辑吃透了作品的内容,再准确地传达给美术编辑。编辑策划一部书,其中包含要把这书做成什么样。因为编辑最了解书的内容,最应该知道这书设计成什么样。合格的编辑会提出封面创意,尤其是文学图书,封面用什么图表达主题尤为重要。有些认真的编辑会自己联系绘画者,画出创意的图片,再交由美编设计。

有些编辑往往把设计全都交给美编,书做成什么样、是不是符合图书的主题不闻不问。这是编辑的大忌。

高超的编辑内功和过硬的文字功底

图书的质量是一本书的生命。要使书稿成为导向正确、格调高雅、语言优美、文字准确的优秀出版物,编辑起着主导作用。假如没有文字功底,把作者原本对的语句改成错的,既闹了笑话又害人害己。不是学中文出身的编辑,更需重视文字基本功和语法的修炼。

同时,三审三校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编辑和校对是两个环节,缺一不可。编辑是针对内容、语句词的各种错误,而校对是专门针对标点、错字错句,并不管内容。图书不经过三审三校环节,质量难以保证。出版物必须强调作品导向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相吻合,不能在政治导向上出问题,但图书内容是否向上,是否具有正确激人奋进的正能量,语言是否生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这些也同样不能忽视,同样重要。

编辑在编校书稿中只有知识丰厚、文字基本功扎实才能做到修改准确无误。编辑对稿子的任何改动都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意乱改。有些编辑把作者的话全改成自己习惯的方式,完全忽视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这都是违背编辑原则的。

与作者娴熟真诚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

与作者交朋友,善于和作者沟通,建立作者队伍,是约到好稿子的前提。有些编辑能和作者成为很好的朋友,十年如一日地联系下去,这就体现出编辑的沟通能力。好作者遇到好编辑才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出精品力作。相反,好稿子签了合同也会解约。编辑正确处理好和作者的关系往往会事半功倍,出书的同时,不仅会交到知心的朋友,这个作者还会推荐其他的作者和选题给你,这才是双赢。沟通技巧除了需要编辑自身功底之外,还要以诚相待。不是一味去迎合作者,没底线地吹捧,而是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还能指出稿子中存在的问题,对作者的写作能力给予提升。编辑肚子里有东西、有水平才能和作者对话,才能有共同语言,才能真正让作者信服。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编辑除了需要广博的学识与知识外,更需要培养精细精准的工匠精神。裁缝制衣,可谓一针一线,精心细致,若缺针、漏针、错针,制出的衣服便成废品,无法上身。编辑审稿、编稿、校稿同样如此,若缺字、漏字、错字,生产出来的也是废品。只有精心细作,才可能编辑出精美优秀的精神食粮。编辑的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

出书如同做人,用工匠精神多出好书,才是编辑最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