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朱艳萍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本该是上课或自习的时间,却总有几个学生在校园内游动,他们不是打扫卫生区,就是倒垃圾;不是清理厕所,就是满校园捡纸屑;不是整理自行车,就是替老师打水、浇花、搬东西……

我心生疑惑:难道这几位同学不用上课吗?

又一次和他们不期而遇后,我叫住了一位同学,得到了答案。原来,这几位校园“义工”都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一是学习基础差,生活习惯差,坐在教室里听课“度日如年”,所以,巴不得老师天天都“委以重任”,为了逃离“火坑”,期盼着有“活”干、主动找“活”干。二是个别老师为了维护教室里的太平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他们影响其他“好”学生的学习,便经常把他们赶出教室,“尽其才”了。

现实中,不少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常常会不让后进生参加考试;不少班主任为了会操或合唱比赛获得佳绩,总会习惯地把长相差、悟性差的学生“请”出来;不少老师为了把公开课上得精彩些,想尽办法把调皮或后进的孩子抽出来,临时安排到其他地方。这种种做法,对于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还是一个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我时常愤恨地想:这些靠牺牲部分学生利益、尊严而得到的虚分就真的理直气壮吗?这些看似精彩的比赛或公开课真的就完美吗?班级、老师的成绩固然很重要,孩子的自尊心、健康成长更重要啊。

“问题学生”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本应该得到老师的特别厚爱、照顾才对,但事实上,他们在班级里却屡屡受挫、不受待见,也只能越发自卑,灰心失意,破罐子破摔了,接着便是对老师失去信任,对班级失去关心,对学校失去热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教育的爱其实是一种任何条件下都永不放弃的执着。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用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每个孩子都有开花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因子,只要我们老师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学会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多总结,多交流,多反思,总能找到教育的良策,相信每个“浪子”都会回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