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作为精神科的常见病,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许多出现抑郁情绪的人们,会主动来医院进行咨询,接受药物或者心理治疗。作为一名与抑郁症打了多年交道的医生,看到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有了很多认识,从心里感到欣慰。但是同时,笔者也发现很多患者对抑郁症的理解以及治疗仍然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有些患者被诊断患了抑郁症,经过多种药物治疗仍然不理想,很多患者从此丧失了治疗信心,一蹶不振了。像这种难治性抑郁症,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
什么是难治性抑郁症?
难治性抑郁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比较严谨的标准是:首先应符合ICD-10(国际疾病分类)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并且已经使用了2种或者2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抑郁药物,足量(治疗上限)足疗程(6周以上)无效或者收效甚微的患者。了解病史,
分析“难治”的原因
难治性抑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至今仍是精神病学面临的难题之一。不过,即便患者已经符合上述难治性的标准也并不代表一定治不好,大家不要丧失信心。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们遇到这类患者一般首先要了解病史,分析难治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的诊断是否正确?
抑郁症的症状很容易识别,即使不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也能从患者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甚至有无自杀观念以及行为进行简单的识别。但是,对于轻躁狂的识别就没有这么容易了,轻躁狂的发现往往是根据患者以及家属的回忆发现问题,所以说,仔细询问病史,确定有无双相情感障碍的存在是首先要进行鉴别的。当然,这只有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才能做到。
2、患者的抗抑郁治疗是否是足量足疗程的?
抗抑郁药物的起效需要至少1-2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是观察有无服药的副作用,也会建议患者以及家属尽量多和医生沟通,如果能耐受副作用,尽量不要过早地换药。然而有些患者在服用了抗抑郁药物后稍感不适就不再继续服药,要求医生给自己换药,一种药物不耐受或者没效果就换另一种药物,换来换去就变成“无药可治”了。所以说,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就像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要着急。
3、患者的服药方式是否合适?依从性是否良好?
有些抗抑郁药物适合在清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如果副反应大应和食物一起服用,也有一些药物适合在睡前服用,如果患者的效果不佳,要考虑服药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所谓的依从性就是患者能否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有些患者由于工作、睡眠、饮食等问题导致服药不规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服药习惯,不可能会有明显的效果。
4、患者是否存在共病的问题?
这里的共病是指是否合并了精神科其他疾病,比如在抑郁发作的同时还存在心烦、焦虑、物质滥用等问题,如果存在这些问题,那也要进行积极治疗。另外,患者的躯体疾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比如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很高,患脑梗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这部分患者如果对脑梗的风险不进行控制,继续恶化的话,抑郁症的治疗也是收效甚微,_般治疗效果不会太好。
5、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的干扰因素?
比如持续的压力,不良的家庭环境,慢性持续的不良刺激等等,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预后不好的因素。
联合治疗,击退病魔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在分析原因后就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目前的治疗首先还是考虑联合治疗的方式:
A 抗抑郁药物合并增效剂:常用的联合药物有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双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甲状腺素等。
B 2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的种类有很多,不是不同的名字就代表不同的种类,这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药品的选择和搭配,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继往用药情况、症状组合情况,以及遗传药理学等等。
C 抗抑郁药物联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一说起电疗,大多数患者包括家属的第一反应都是“电击”“电棍、电椅”等影视题材里出现的画面,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治疗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神经疾病,是目前精神科应用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和安全,并且,患者是在短暂麻醉的情况下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相反,有些患者会和医生讲“自己从患上抑郁症从来没有睡得这么香过”。
D 在上述基础上应该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家庭治疗等。
在住院以及门诊的患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在其他医疗机构经过治疗但是效果不好的患者,此类患者的抑郁症状持续时问已经很长,或者症状重且迁延不愈,患者及家属都是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来到我们医院。面对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我都会告诉他们:绝症有很多,但抑郁症绝对不是绝症,只要找准方向,坚持治疗,就一定能治好。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我们仍然在探索更好的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我相信,终有一天能让抑郁症朋友从抑郁的阴霾中走出来,去享受牛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