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尿尿先生”吗

作者:艳杰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四五岁的男孩会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感兴趣,他们常会有抚摸或摆弄生殖器的行为。孩子的行为虽说很常见,但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幼儿园,这种行为会让其他人尤其是家长有点“小尴尬”。于是,很多家长会纠正孩子的行为,有时也会指责,但是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而心理咨询师会运用拟人化的故事,将孩子摆弄生殖器的行为转化威一种学会照顾自己隐私部分的威长,从而让父母的这个“小尴尬”轻易化解。

现在,让我们通过四岁半男孩小俊的例子,看看咨询师是如何做到的。下面摘录一段小俊与咨询师的对话:

咨询师:小俊,能不能告诉阿姨,你几岁了?

孩子:我快五岁了。

咨询师:你上幼儿园了吗?

孩子:上了呀,我已经上中班了。

咨询师:你喜欢玩游戏吗?

孩子:喜欢。

咨询师:好,咱们现在就玩一个认识身体的游戏好不好?

孩子:好好。

(咨询师拿出一张男孩的画,问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叫什么名字,比如眼睛,鼻子,牙齿,手,脚,生殖器)

咨询师:(指着画着生殖器的部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孩子:小JJ(有点不好意思),尿尿的。还有拉的屁股,哈哈!屁股!

咨询师:小俊真棒,每个身体部分都知道,那你知道小男孩要怎么照顾它们吗?比如怎么照顾眼睛?

孩子:嗯(思考一会儿),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简单说一下如何照顾眼睛,还有刷牙是对牙齿的照顾)

咨询师:那怎么照顾它呢?

孩子:哈哈,不知道。

咨询师:那我给你讲个故事,告诉你怎么照顾它好不好?你先给它起个名字吧!

孩子:JJ,尿尿,臭??

咨询师:起了三个名字啊,我选一个尿尿,叫它尿尿先生好不好?

孩子:啊?尿尿先生,谁是尿尿先生?

咨询师:尿尿先生是一个用水做的搞笑精灵,它的头很大,摸起来软软的,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它有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头晕(咨询师夸张地学头晕的样子,因为孩子大多都喜欢搞笑幽默)。

孩子:它太搞笑了吧。

咨询师:对啊,它的头特别大,而且还会变大,头变大,尿尿先生就站不稳啦,他就晕啦。

孩子:啊(小俊跟着学晕倒的样子)!

咨询师:哈哈,你学尿尿先生的样子可真像。你知道吗,尿尿先生还有一个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就是它(指着男孩的生殖器)。如果小男孩用手摸它的小房子,尿尿先生就会呜啊呜啊的头晕起来啦。

孩子:啊?又头晕(小俊又做晕倒状)?

咨询师:对啊,尿尿先生就是这么爱头晕,总是需要小男孩的照顾。你有力量照顾他吗?

孩子:有啊,我力量最大啦!

咨询师:那你知道怎么照顾尿尿先生吗?

孩子:不能摸它的房子。

爱头晕的尿尿先生是一个故事,孩子一般会对新故事保持较高的热情。家长每天可以试探性地问:“你还记得尿尿先生的故事吗?”“你还想听吗?”“你今天照顾尿尿先生了吗?”主要把“照顾爱头晕的尿尿先生,不摸它的小房子,你是有力量照顾尿尿先生的”讲给孩子听。这样将故事内容融入孩子的生活里,将之前对一个错误行为的纠正转成一个对于照顾尿尿先生的提醒。需要注意一点,故事不要重复讲太多次,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家长也要保持一个比较温和耐心的态度。例子中,一周之后,幼儿园老师反馈,小俊摸生殖器的行为就明显减少了。

隐喻故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展现出一种比较温柔的力量。用拟人化的故事,可以把先前认为的“行为问题”放在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来解决。

拟人化的故事将问题和孩子分开了,避免孩子产生一种“我做错了”“我是坏孩子”的想法,而是让孩子作为一个故事的主角,来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尿尿先生的故事里,孩子充当了一个“照顾者”,他了解了尿尿先生爱头晕的毛病,学习了如何照顾它。

讲故事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过程,这样的拟人化可以很好地缓解双方在交流中的不良情绪.比如父母因失去耐心而愤怒,孩子因受到批评而害怕。

四五岁的孩子是学会独立的关键阶段,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独立成长的重要表现。照顾尿尿先生,让孩子从小学会照顾自己,长大后也能推己及人,照顾身边的家人或朋友。

事实上,这样做与传统的“纠正孩子不合适行为”问题的视角完全不同,它从更深层次与孩子产生了互动。孩子不再是问题的制造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在故事演绎中,扮演着一个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男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