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如何分配值得时间、精力和爱,尽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关照到所有子女的生长需要和心理特点,平衡因为出生顺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育儿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洋洋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男孩,今年五岁,家中有一个一岁左右的弟弟。因为父母都在公司上班,平日里都是由家中的老人照看兄弟俩。近一年来,幼儿园老师发现洋洋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原本懂事有礼貌的洋洋,渐渐不再愿意跟小朋友相互谦让和分享,有些时候,为了占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甚至不惜哭闹、使性子。每当跟小朋友有了争执,洋洋总是第一个大哭,跑向老师告状,即便是自己的错,洋洋也会装作很委屈的样子,不愿意承认错误。
在洋洋有了小弟弟后,父母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照顾弟弟身上。有一次幼儿园放学,洋洋拿着刚做好的剪贴画给妈妈展示,期待能获得妈妈的欣赏和赞扬,谁知道妈妈看都没看一眼,只是催促洋洋赶快收拾东西回家,因为晚了小弟弟会想妈妈。洋洋失望地跟着妈妈往外走,刚好看到院子里有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洋洋央求妈妈,希望能跟小伙伴一起玩一会,妈妈坚决地拒绝了,并告诉洋洋,应该赶紧回家陪弟弟玩,否则就不是好哥哥了。
家访的时候,洋洋在玩积木,弟弟爬过来一才巴推倒了洋洋的城堡,还拿走了大门。洋洋追着弟弟要,弟弟藏到妈妈的身后不愿意给,洋洋很不高兴,让妈妈把大门要回来。没想到妈妈却说:“弟弟小,洋洋应该礼让弟弟,不就是一个大门嘛,干吗那么小气!”洋洋非常生气,跑回来把剩下的积木乱扔一通,然后回到房间里大哭起来。妈妈对老师说:“你看,洋洋不仅没有哥哥的样子,反而更像小孩了,真不懂事。”老师一方面心疼洋洋的处境,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洋洋的父母。
解析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论著中曾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出生顺序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影响。他认为,每个孩子会因为排行的不同成长在不同的情境下,即便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也会如此。
对长子来说,他们曾作为“独子”的身份在家中享受过唯我独尊的时光,成为家庭的焦点,享有父母全部的爱,占有家中所有的资源。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独子”变为“长子”,不再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自然不再享有来自父母百分之百的关注,所有的资源都面临着被“割去一半”的风险。这种角色的转变对长子来说是巨大的生活事件,父母有责任帮助其一同面对,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如果长子接纳了新的角色,并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那么,他便不会因为“爱被分享”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而会积极地面对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所带来的生活中的变化,成长为“更懂事”的哥哥姐姐。否则,长子则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各种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变化,埋怨甚至拒绝弟弟妹妹的存在,这样对其心理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具体到本案例中,洋洋近一年反常的变化主要缘于以下三点:
1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各种落差,切身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冷落和不公平待遇。洋洋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弟弟的出生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情境——与弟弟分享父母的爱。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在洋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得洋洋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困扰,甚至出现了一些退行的行为表现(指的是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恢复到小时候的模样,用幼小的状态来缓解焦虑),例如,频繁地哭闹、吃手指等。
与此同时,因为弟弟的到来,洋洋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冷落和不公平的对待,致使他产生了各种情绪反应。原本享有的照顾、关注和赞赏因为弟弟的存在被分去了一半甚至更多,同时还失去了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机会,洋洋的情绪反应自然是伤心、难过、委屈、不满甚至是怨恨。失落的洋洋企图通过多种途径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为了重新赢回父母的关注,可能会作出一些让父母无法忽视的恶劣行为,为争宠而战。如果父母此时不能理解洋洋的情绪和行为,并对这种争战给予反击,那么,洋洋的脾气会变得更加暴躁,也会更为粗野、反抗和不服从,更加讨厌和嫉恨弟弟。
2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对长子忽视、对次子偏爱,对子女间的冲突处理方式不当。在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父母很自然地将关注转移到弟弟身上,并理所应当地认为,弟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不可否认,小婴儿在各方面更需要父母的照顾,特别是来自母亲的呵护。但在多子女的养育中,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像长子那样体验到强烈的失落感,因为只有长子体验过独子的时光,有过独占照顾和关怀的体验。
五岁的洋洋虽然从身份上已经是“哥哥”了,但从实际年龄来看,也只不过是个孩子。洋洋有着跟其他五岁小孩一样的心理需要,例如希望家长看到自己在幼儿园的学习和进步,能有机会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能被父母欣赏和陪伴,合理的要求能被父母满足等。如果母亲一味地偏爱弟弟,忽视冷落哥哥,甚至理所应当地认为“当了哥哥就应该懂事,做榜样”,则会给洋洋的内心带来阴影和伤害,严重时会影响到洋洋性格的健康发展。
3
当多子女之间出现争执或矛盾的时候,父母处理该子之间冲突黝方式尤为重要父母对子女间冲突的处理方式能显示出家庭的规则、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父母所秉承的价值观以及对不同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是一个非常好的向子女传递爱、规则、态度的机会。情绪不冷静、看问题不客观、处事不公平不公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强调“大让小”等不当处理方式都容易激化子女之间的矛盾,增加亲子冲突,不利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榜样的同时,应该首先成为孩子的榜样。只有体验到爱的孩子才能将爱传递出来,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会去尊重别人,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有胸怀去接纳他人。
建议
要让子女了解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与独生子女家庭的不同,看到有兄弟姐妹后生活的变化和意义,接纳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的存在。
1
家长要帮助长子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新身份
父母应该征求老大的意见,和孩子进行充分沟通。要让孩子明白,弟弟妹妹并不是来取代他的,他是不可取代的,弟弟妹妹和他一样,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用语言和行动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小心观察大孩子的心理变化。从孩子实际年龄的角度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如失落、难过、嫉妒和不满,接纳孩子因为不安全感增强、焦虑感增加、存在感降低、关注感减少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行为”。
让大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照料活动,不管做得如何,父母都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强调因为孩子的参与,父母觉得非常开心和欣慰,而且的确帮了很大的忙,增强大孩子在做事中的价值感和自豪感。
2
家长需要平衡自己的感情投入,不能让孩子感觉到明显的偏差。
当家长需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时候,虽然不能平均分配时间,但是可以在有空陪伴孩子的时候提高陪伴的质量,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和被人认可的需要),给予积极回应,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维护第一个孩子的权利,不能因为第二个孩子小而给予过多特权。
所谓“兄友弟恭”,哥哥是应该团结友爱,弟弟也应该恭顺有礼。父母应尽可能地兼顾两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在努力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平衡孩子之间的冲突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所有事情,尤其不能一味地以“大让小”来处理纷争。家长要明白,虽然有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但是大孩子依然是孩子。
3
家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视同仁”,但具体问题应“差别对待”。
父母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同类的事情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比如弟弟过生日外出聚餐,那么哥哥生日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在给弟弟增添衣物或玩具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哥哥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些事情也需要“区分对待”,比如,在购买玩具或者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不妨特别强调这个玩具只有大孩子才能玩的,这个活动只有大孩子才能去做,弟弟太小就玩不了、做不了。这种强调可以使大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依然有地位,感受到父母理解自己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的“损失”,明白自己是老大才能拥有这些独特的“权利”,进而能够明白弟弟妹妹是更小的孩子,他们也有小孩子的一些独特的“权利”。
4
恰当处理子女间的冲突家长不要以为大孩子天经地义就应该懂得分享,不要急着用哥哥姐姐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要学会分享,养成分享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有占有欲,新奇的东西、喜欢的玩具,都是他的宝贝,要求他让给别人,孩子有可能一时无法接受。
这个时候,不要强迫他懂得自己是一个“大孩子”,可以在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参与到照顾小宝宝的事情当中来,让孩子感觉到被信任、被赋予一些责任,并且,他有能力完成这些任务,逐渐建立起和弟弟妹妹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会玩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