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压力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控制,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面。
压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笔者的压力系统模型,我们可以将压力比作一只神龟(如图)。在面对各种心理社会压力事件时,神龟的头部会感受到痛苦,但痛苦取决于颈部的“认识”。比如炒股票赔钱、竞聘失败,想不通就会感到压力,想通了就没有压力。不过,“认识”却又受制于龟甲中心的“人格”,比如信念、性格等。
实际上,除了压力的“感受”、“认识”和“人格”三个关键因素外,表示“龟体”四肢的“生活事1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压力反应”等也是压力的起源或有关因素,自然也影响着人们对压力的感受。
当你感受到有心理压力存在时,就要试着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和人格特征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的方法包括自我内省、周围人的观察和心理测评等。在评估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管理和控制。
对于个人的消极认识,可以通过心理换位、角色身份再认识、积极的自我暗示等策略加以调整。认知因素在系统平衡和失衡中有关键性的意义。
人们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可能存在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对抗、淡化、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幻想、面对、屈服等等,这些就是应对方式。改变消极的应对方式,就是选择各种积极的方法,比如计划、升华、幽默、转移、放松,以及适度的合理化、否认、倾诉等,将生活事件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转化为积极因素。其中,放松(遇棘手问题首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呼出伴随全身放松,并成为习惯)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严重并发症的有效的即时应对手段。
平时,要多利用和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多交朋友,多说别人的好话,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联络亲友。亲人和朋友是降低心理压力的重要“可利用资源”。
对于各种压力的心身反应症状,比如焦虑、失眠等,应及时加以化解,不要听之任之不加理会。除了上述认知调整和放松训练等心理行为措施外,还包括寻求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情绪调节药物。
最后一方面是人格。人格因素在系统是否失衡中起核心作用,而且它隐蔽、不容易被感悟,矫正也比较困难。对于那些明显加重压力的观念和习惯,比如争强好胜、追求完美高效等性格特征,需要坚持不断地自我提醒,通过长期的自我矫正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