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你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多少次,才能长点记性啊”,“你太让我失望了,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这些话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呢?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屡次犯错时,我们总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朝他们怒吼,或在他们耳边不停地“念经”,以为这样就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而事实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小强是一个有些调皮的孩子,时常因为好动而受到妈妈的惩罚,出人意料的是,他挨了无数次打,但身上的毛病还是没有得到丝毫改变,甚至比以前更调皮了。
为什么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常常适得其反呢?这便是“超限效应”在作祟。当孩子第一次受到批评时,他们一般不会有厌烦心理,或厌烦心理很轻,但是当第二次受到批评时,孩子就会从内疚转向不耐烦。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同一件事情作出同样的论断,孩子的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数倍增,甚至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这是因为孩子受到批评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心理平衡,一旦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就会嘀咕:“你怎么老这样对我?”如果孩子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照例,在募捐前会有一场生动激昂的演讲。起初,马克·吐温觉得牧师讲得不错,很打动人心,他准备多捐点钱。可是,牧师的演讲就像开闸的洪水,没完没了,马克·吐温足足等了十几分钟,牧师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日寸,他的捐款欲望大大减小。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没讲完,此时,马克·吐温显得极不耐烦,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当牧师结束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转身就走,还悄悄地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超限效应”。“超限效应”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报告、会议、演讲、广告、管理和沟通中,在家庭教育中也不乏它的影子。天凉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们注意添加衣服,不要感冒了,可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把你的好心当作驴肝肺。
因此,家长朋友在教育孩子时,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同一问题上纠缠,要拿捏好时机和尺度,以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同时,家长还应坚持“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方法,换种语气,那样,孩子才不会有被“揪住不放”的感觉,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