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言HAPPY模式:让孩子

作者:陈雪 陈虹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小学一年级学生陈思哲,穿旱冰鞋在平地已经玩得很好了,会滑前8字、后8字,还会急停。父母想,旱冰玩得不错,再滑滑水冰估计也不难。

父母为孩子买了冰鞋,不料思哲穿上冰鞋上冰场后,总是摔跤。因为冰上滑冰与原来的旱冰完全不一样。思哲总是站不稳,变得有点着急,沮丧,父母看着也是急在心里,不停地说:“你站稳了,别总摔跤。”

爸爸上冰场,带着思哲试滑,可他依然总是摔跤,爸爸怎么教他都无济于事。思哲开始哭闹,不断地说:“我穿这鞋总是摔跤,不想滑了。”没办法,父母只好和教练商量第二天再来学。

这时,父母有些担心,孩子还想不想滑冰?还能不能再坚持学下去?于是咨询了我们。我们试着提醒父母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语言模式看待孩子穿上冰鞋总摔跤的问题,先从期待孩子达到什么目标谈起:滑冰是想让孩子干什么?父母经过思考,回答:想培养孩子做事有“热情”,能持之以恒。

目标确定后,我们推荐孩子父母应用积极语言HAPPY模式来与孩子沟通。

刚开始,思哲的父母觉得孩子穿旱冰鞋已经滑得很好了,穿冰鞋也应该没问题。当思哲仍然摔跤并哭闹不想再滑时,父母认为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通过故意摔跤达到不再练习的目的。但实际上,思哲穿冰鞋站不稳和不适应是正常的,会滑旱冰并不意味着肯定能滑水冰。如果父母把心态放平和一些,让孩子滑冰就是玩,摔跤没什么大不了的,父母就不会不断强调“别摔跤”,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致使孩子失去了滑冰的兴趣。

当咨询师给思哲的父母讲明白后,父母决定第二天要把握好心态,认可孩子的行为,不再对孩子说“别摔跤”,而是说“玩吧,有兴趣就好”,既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二天,父母又带着思哲来到冰场。由于对思哲的期待发生了改变,这次父母改变了做法,他们边给思哲穿冰鞋边说些愉快的事情,如:“今天上完课,教练会奖励你什么呀?是小汽车还是小贴画?”思哲又开始说:“我穿这鞋,总是摔跤。”父母赶紧安慰他:“你看,别的同学穿上新鞋也摔跤,摔跤很正常,没关系的,一会儿教练教教你,你就会滑了。”在正式上课前,爸爸拉着思哲的手一起进冰场。思哲一上冰场还是站不稳,这回爸爸绝口不提摔跤的事,只是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或拉着他的手一起滑,或鼓励他,甚至还和思哲一起玩冰上滑梯的游戏,思哲玩得特别开心。

像思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快乐游戏是他们的重要需求,至于学会什么技能,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相反,如果家长过分追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愉快度就会相应增加,继而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和信心。家长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和期望后,就能在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之间 找到平衡点,巧妙满足孩子的需要,有效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这一步需要留心这样几点:

◆找双方的契合点。思哲的父母在理解孩子的需求和了解孩子不想滑的原因后,调整了自己的期望,把让孩子学滑冰调整为让孩子玩滑冰,孩子只要表现出对滑冰的热情,家长就满意了。这样,家长需求与孩子需求就有了契合点,双方都满意。

◆多说“怎样做”,少说“别怎样”。家长为引导孩子向着某方向做事,用“该怎样做”的话比让孩子“别怎样”的话I如“别摔跤”)更有意义、更有效,更能激发孩子的热情。

◆多采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

还是回到思哲的故事吧。

又一次滑冰课开始了,令思哲的父母难以置信的奇迹发生了,思哲上课非常认真,他按照教练的要求用心地做着动作,完全不是前些天跌跌撞撞的状态,父母的担心很快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信心。

由此看来,孩子的需要获得了家长的理解,即使摔跤后,也会慢慢找到如何爬起来的方法(自己去寻找努力的方向),而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担心父母会说我”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趋同与信任,激发了孩子的热情,也增加了孩子改变的信心。

就思哲父母而言,在陪孩子练习滑冰时,通过践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前面四个步骤,最后一步的“收益”就是水到渠成了:孩子在上滑冰课时变得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完全达到家长的预期效果。父母知道,孩子已经喜欢上这项运动了。不经意间,思哲已经完全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对滑冰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