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念找到新的出口

作者:陈钒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近期从媒体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有位赵女士带着遗像外出游览,以纪念已故的父母。赵女士来自河北,她觉得自己对父母生前没有尽到更多的责任带他们出来逛逛,如今只能带着他们的照片出来旅游,权当一种别样的纪念。

带着父母遗像去旅游,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细想一下,这件事情对于逝者的家属和我们大家都是有意义的。对于女儿赵女士来说,她认为这样可以寄托思念,缓解自己丧亲的哀伤情绪;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此举提醒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避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不要刻意逃避伤痛

人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悲伤和失落,其中亲人逝去是我们尤其不愿意经历的。“死亡教育”缺失的现实,会让很多人在家人和自身遇到死亡威胁时处于极度的精神痛苦当中。这种因亲人过世而给人带来的失落感我们称为丧亲痛苦或哀伤,而那些深陷丧亲痛苦或哀伤中无法自拔的人需要他人或姑息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哀伤辅导”。在姑息医学的定义中,把积极的,全方位、持续性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高生活质量、处理哀伤列为姑息医学团队的基本任务。

多数人在看望那些丧亲者的时候,多少总会说几句如“节哀顺变”、“你要想开一点”、“不要哭、要坚强”等等“安慰”的话,希望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叮嘱尽快脱离哀伤。其实,这些看似有道理的关心话语,对那些正在痛苦中煎熬的心灵并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这些话如果说得太多反而会让当事人因感到“不被理解”而更加痛苦,甚至“封闭”自己。所以,在我们担心哀伤者深陷悲伤泥潭无法自拔时,要提醒自己选用一些适合的方式去帮忙,千万不要不小心说出使对方更受伤的话。

悲伤是无法拒绝的,若刻意逃避伤痛,反而会导致哀伤者沉溺于寻找失落(亲人离世)的答案中,那样会使他们在精神上进入一个死循环而无法脱困。只有在承认失落、认清自己的感受和伤痛、重新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之后,当事者才能逐步走向康复。

误伤者要学会宣泄情绪

在哀伤辅导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哀伤者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前面我们看到的“带着父母遗像去旅游”也许就是这种表达和宣泄的方式。

每个人选择宣泄痛苦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台湾的姑息医学团队那里,我听过这样一个哀伤辅导案例:

有位老先生在心爱的太太过世之后,悲痛欲绝,他找不到独自活在世上的理由,整天郁郁寡欢。在接受姑息医学团队哀伤辅导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愿意承受丧偶的失落与痛苦;但是,因为他与太太曾有过“永远不分离”的承诺,因此,他每天出门都把太太的骨灰盒挂在身上。后来通过多次沟通,他才同意把装有少量骨灰的小装饰盒挂在胸前,以寄托哀思,其他骨灰寄存到灵堂。

上面案例中的老先生表达哀伤的方式可能有些特别。其实,最简单、自然的宣泄方式就是哭泣,眼泪是治疗哀伤的“良药”,有着神奇的疗愈作用。那句经常用来鼓励我们坚强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这时是错误的,在我们帮助哀伤者表达了他们的哀伤感受之后,他们最经常的反应就是哭泣。这时,辅导者要做的主要是陪伴——真诚关爱地陪伴,并表达出我们的支持,可以对他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这段艰难的路我都会陪着你走。”要知道,只有让失落者感到他并不孤独,他才能更清醒地面对现实并产生疗愈自我的力量。

尝试适应因丧亲而变得陌生的世界

亲人的离去,我们的世界已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哀伤者需要有这样的认知,并尝试适应因丧亲而变得陌生的世界。姑息医学团队经常会运用一些技巧来唤醒哀伤者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学习与接受生命的启示,如:对生命意义的改变等。“共情”是姑息医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类似的技巧还有:冥想疗法、呼吸调整法、艺术及音乐治疗、行为疗法、深度沟通技巧、认知重整等。辅导者希望通过引导哀伤者情绪的发泄,激发其精神潜能,使其发挥创造力,接纳哀伤并改变其生命动力等。奇妙的是,就在身体、思维整个跌落低谷的时候,人的精神需求却会凸显出来,让人见到自己的脆弱与恐惧,并反思生命的意义。

从哀伤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哀伤并非只有破坏性,同时也有正面意义:能够和旧关系告别、变动所激发的适应力、打破旧有界限向人求助、获得新资源等。哀伤可以使人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改良以往不良的应对方式,重新实现天、人、物、我的联系。因此,哀伤体验往往可以加速人的成熟。

哀伤带给人们对世事变化的参透,在平静地接纳自身哀伤后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慈悲、重建个人完整性等,都是人性的体现。它会成为人们发掘和深化自我精神的机遇,因此说,哀伤能够帮助我们在精神上成长。而哀伤辅导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