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乖乖女”第一次出远门

作者:李忻蓉 张克让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小艾今年23岁,是某高校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3个月,近2周愈发加重前来就诊。小艾自幼学习成绩好,乖巧、懂事,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之前,小艾一直在家附近读书,未曾出过远门。但读研究生在外地,小艾突然到了陌生的环境,需要独立处理各种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事宜,她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小艾就读的学校里人才济济,她觉得自己的成绩优势在新环境里变得微不足道,比较之下更觉得自己一无长处。小艾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身边也没有亲密的好朋友可以倾诉苦闷。如此,小艾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症状,做什么也高兴不起来,觉得自己没用,什么也做不好,认为自己很失败,不如别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近2周,因考试临近,小艾的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伴有入睡困难及早醒,食欲差的情况,体重近3月来减少了5公斤。最后,小艾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针对小艾的病情,医生给她开了抗抑郁药物口服,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在给小艾做心理咨询时,我们发现小艾出现了抑郁症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

任意推断

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大家都讨厌我,因为分给我的宿舍阴暗潮湿”。

选择性概括

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赅全的认知方式。如“我连火车都没坐过,真是失败”。

过度引申

也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的不恰当、不准确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

小艾没有客观评价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式,而是将自我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没用,很失败。这种负性认知不断强化,导致她的情绪越来越差,对自己的负性评价越来越严重,成为恶性循环。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治疗师首先是启发小艾寻找不良认知。如: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我能力不行,很愚蠢等等。

●其次,协助她纠正这些不良认知,形成合理推论。如上述的不良认知可分别纠正为:我处理事情的方法可能并不完美;我在人际交往(安排生活)方面不如别人;我最近记忆力的确不如以前了。

●最后,在行为矫正上,鼓励她多与外界接触。先从较为熟悉的人开始,逐渐过渡到不熟悉的人。

经过药物治疗及1 0次左右的心理治疗,小艾已从负性情绪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认知偏差对自己的情绪影响,并能将纠正认知偏差的手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且与人交流也有了很大改善。治疗末期,小艾独自去外地旅行1周,感觉良好,还交了很多朋友,这对她恢复信心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