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并不全是坏事

作者:武雅学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叛逆”——几乎成为当代学生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曾几何时,孩子渐渐地从_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乖小孩变成了一个不听话的淘气包。眼看着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学习越来越差,离父母心目中理想的状态渐行渐远,这种情况让不少父母都倍感头痛。

一天下午,咨询室来了一对父子。父亲失望地对咨询师介绍着孩子的情况,而孩子低垂着头一言不发。很明显,孩子是被父亲强行拉来做咨询的。这孩子现在上初中,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变得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了。父母说东他偏说西,老师不让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有一次,父母带着他去参加一个聚会,席间,他跑到餐厅外面的小花园里玩水,因为淘气,搬起石头投进水里,把水溅到了别人的身上。当时,父亲严厉地训斥了他,然而,这孩子毫不客气地和父亲顶起嘴来,恼羞成怒的父亲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孩子竟然不依不饶地冲父亲动起手来。这场父子闹剧在众人的劝慰下好不容易才平息了下去。父母感到不可思议,这叛逆期的孩子“气性”怎么那么大呢?

没等我有任何分析,这个父亲继续自顾自地说教起来,当着心理咨询师的面继续教育儿子:“你知道吗?你的表现实在太让父母失望了,一个乖孩子,做了错事,首先要知错,你自己知道哪些事是自己做错了吗?爸爸不要求你是圣贤,但你最起码要知错能改吧?”

孩子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那我错在哪里了?”

父亲多少有些恼火:“你看,就你这态度,在老师面前还在顶嘴,即便你自己真不知道错在哪里,那爸爸都告诉你什么事不能做了,你为什么还非要做呢?”

“那您怎么知道那些事就一定是对的?您就没做错过任何事情吗?”孩子不甘示弱地反问道。

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生动的表现——对于任何规劝都习惯于顶一句嘴,对任何社会公认的礼仪习俗道德规范都会“唱反调”。在这位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父亲眼里,孩子的叛逆行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一为什么明摆着就是孩子不占理,但孩子却还是固守着自己的“阵地”,不惜顶撞一切呢?

面对孩子的固执,我们做了什么?

当孩子违背了家长对他的要求时,家长的管教往往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加剧亲子关系的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容易用一个对错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要不是孩子那么不听话,家长怎么会那么严厉地管教”?但另一个现象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如果父母的心情比较好时,或者父母懒得去管孩子时,即便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也不会引发“家庭战争”。一个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结的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固执的父母在推波助澜。

我们在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时,最容易以对错标准来衡量他们——即以一种社会规范和习俗来认定孩子是“错的”。事实上,一个孩子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丝毫的发言权。但是,这种对错标准也很容易掩盖来自父母自身的两个认知误区。

首先,“别人”的误区——

对错的标准是成人世界的而不是孩子世界的。我们往往喜欢用别人家孩子的听话来比较自己家孩子的不听话,但却忽视了一点,“别人家孩子”的成长历程、生理特点、家庭背景等等和自家的孩子完全没有可比性,这样的比较常常会让孩子感到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从而丧失信心,进而反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学时期的女孩大多比男孩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小红旗”,并不是因为女孩比男孩更聪明或更听话,纯粹是因为小学的教育模式更符合6-10岁女生的性格特点。以此来相互比较其实完全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一成不变”的误区——

很多家长跟孩子着急,是因为脑子里有一个假设:孩子的坏习惯会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诸如“小时候偷橡皮长大了就会抢银行”之类的断言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作出的。这种假设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其实,叛逆期只是孩子青春期发展中的一个客观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自然出现,也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自然消失。

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的叛逆

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叛逆期行为。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前文所说的打破一成不变的认知误区。孩子的叛逆期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孩子自我逐步完善的一个必由之路。我们要允许孩子现在不那么听话,并且相信,如果我们给他一个空间去彰显自我,孩子是可以在将来变得更优秀、更成功的。

而另一层含义则更为深刻——也许,我们家长需要用更长远一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叛逆。值得一提的是,欧美青少年心理学家很少会提到“叛逆”一词。“叛逆”——背叛和忤逆——这个词汇似乎更多出现在中国父母的口中。当我们将这个词挂在嘴边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的一种心理缺陷,以至于会把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天性,视作对父母权威的背叛和大逆不道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却无法忍受来自一个小孩子对我们所谓权威的挑战,这是不是也反映了家长内心中的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呢?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同样面对着叛逆期的孩子,有的父母则会表现出更强的包容心,而这样的家庭往往更和谐,亲子关系也更容易维护,孩子会在一种更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而不是通过反抗父母来彰显自我,父母也可以不为孩子暂时的“不良行为”伤透脑筋,可以更从容地一边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一边还在享受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没有哪个孩子不“叛逆”,只是有的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叛逆,而在与孩子的争执中使得孩子的对抗情绪被激化了。

在咨询室中的确发现很多很神奇的现象,正如前文的那个父亲,现在他的孩子变得比一年多前做咨询时乖多了,而促成这个神奇转变的原因竟然是他的父亲曾经一度对管教他失望而干脆放弃了努力。但正是这种放弃却误打误撞地给了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而实际的情况是,孩子也并没有像父亲所担心的那样变成坏孩子。

有人说,我们的人生将会面临三次成长,其一,是自己长大,真正离开父母独立的时候;其二,是找到心仪的伴侣,组建家庭的时候;其三,则是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需要锻炼的是我们的独立能力——包括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顺利走过这一关的人将会在自己未来的事业和家庭中独当一面。在第二个阶段,我们需要锻炼的是我们爱的能力——包括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用情交流的能力、彼此分享感受的能力以及影响而非改变对方的能力。这些其实并不容易做到,我们太容易用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配偶,或者自作主张而无视对方的感受,导致夫妻关系产生各种矛盾。其实,能够顺利完成这两个阶段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他人而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第三个阶段尤为考验我们的心理素质,因为孩子可不会像我们的父母和配偶那样能够在我们做得让他们不高兴时明确地作出反应。而当我们的孩子以一种不听话或叛逆的行为暗示我们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我们没有关注到他的感受时,我们最容易做的就是一个巴掌把孩子对我们的暗示给打回去,从而失去了再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这个需要成长起来的就是允许和尊重的能力!

如果把孔子的“不耻下问”看作真正的学者所应具备的素质,那么,一个真正成功的父母则应懂得尊重一个看似比自己弱小,并且是在自己的养育下才能长大的个体。尊重只缘于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独立的思想。当我们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尊重孩子的一些独立的见解时,我们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叛逆可言。只有当我们固执于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强求每一个身边的个体都去按照我们的预期所运作时,叛逆才会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