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黑的孩子

作者:孙秀萍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毛毛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长得人见人爱,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张见人就笑的小嘴巴。可是最近半年,毛毛的大眼睛蒙上了阴影,小嘴巴撅得高高的,似乎能拴上一只小牛犊。这是怎么了?

原来,半年前,爸爸妈妈为毛毛布置了一个小房间,准备让他独立玩耍,睡觉。白天他倒没什么,可以在屋里一个人玩遥控汽车,也会拉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可是晚上睡觉时,妈妈一关灯,房间瞬间变黑了,他心里就害怕得很厉害。

他的这种害怕,可不是一般的胆小。他会害怕得全身颤抖,瞪起双眼,喘不上气来,还会哇哇大哭,拼命喊叫,弄得全身冷汗淋漓,满脸泪如雨下。毛毛这副样子,立刻弄得全家惊恐万状。妈妈第一个冲进来,紧紧搂住孩子,连声高叫着:“哎呀!毛毛,你怎么啦?”爸爸紧跟着跑进门,对着妈妈斥责道:“怎么啦?开开灯不就完了!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奶奶心疼得一边叨叨着,一边伸出双手,使劲地抚摸着毛毛的头发:“哟!哟!这是怎么啦,是谁把孩子吓成这样!这可怎么好啊!”

结果这半年来,毛毛一直要妈妈搂抱着睡觉,房间里还得整夜开着灯。

毛毛害怕的对象是黑暗的情境。白天,他在光线充足的同一个房间里,并不害怕,可是同样的这间房,天黑关灯,他就恐惧了。

患有特定恐惧症的病人害怕的对象相当固定,但对象可谓五花八门。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5种:

1 动物型,如狗、猫、鼠、昆虫、鸟类;

2 自然力型,如打雷、闪电、风暴、水;

3 损伤型,如流血、注射、损伤、拔牙;

4 情景型,如处于黑暗场所之中;

5 其他型,即未归入以上的情境。

特定恐惧的症状包含三个内容:首先是预期焦虑,担心接触到可怕的事物,如毛毛可能会在未关灯前就开始提心吊胆了;第二是恐惧引起的症状,比如毛毛表现出的全身颤抖,瞪起双眼,心跳加快,冷汗淋漓等症状;第三是采取回避行为,比如毛毛不敢一个人睡觉,希望整夜能开着灯。

造成特定恐惧症的原因有许多,除了部分病人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外,大部分病人的发病与后天因素有关。经过详细询问,医生得知毛毛对黑暗产生强烈的恐惧,是与他经常听到老人、大孩子讲一些鬼故事,而这些鬼故事多发生在黑暗之中有关。另外,在与大孩子们在黑屋子里玩捉迷藏游戏时,毛毛经常被大孩子吓唬。这种恐怖的情景经过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持续下去,导致毛毛对黑屋子产生了强烈的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毛毛的恐惧还有另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原因——毛毛的爸爸妈妈经常发生争吵,只要孩子一出现恐惧症状,家长就抢着照顾孩子,争吵暂时停止。这一点,孩子在无意识中体验到了,并不自觉地经常出现恐惧症状以阻止父母吵架。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仍在吵架,孩子的恐惧症状就会经常出现。同时,当毛毛这么一害怕,妈妈总会第一个冲进来,并搂抱着毛毛睡觉,爸爸、奶奶也心疼他,使他在无形中得到了家长的特别照顾。在黑屋子里哭闹会换来好处,这一点更强化了毛毛对黑屋子的恐惧。

儿童对黑暗的恐惧多发生在4岁左右,大多数病人可以不经治疗而缓解。也有一部分病人有向慢性发展的趋势,拖延病程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不乐观。

对毛毛的心理治疗,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先由亲人陪伴并开灯睡觉,再单独开灯睡觉,最后一个人关灯睡觉。逐步适应,使毛毛脱离恐惧,不再怕黑。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毛毛还可以采用家庭治疗。医生告诉毛毛的父母:“家庭的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家庭和谐,孩子才不会被惊吓,才能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建立勇敢的性格。父母有了矛盾可以不用争吵的方式解决,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以免使孩子害怕、担心。”还有,当孩子有了心理异常,要及时求助,不宜过度关心。适当的照顾及顺其自然的方法比较合适,毛毛的家长可以适当陪伴,但应逐渐离开孩子,让他自己开灯睡觉,最后达到独立关灯、安稳睡觉的目的。此时,无限期与孩子陪睡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办法。

当然,不让孩子接触容易受惊吓的事情,不讲恐怖的鬼故事,不作易被惊吓的游戏也很有必要。

树立信心,不急于求成。经过及时治疗和家长的努力,毛毛一个月后就康复了。他不再害怕黑暗,他的卧室又成为温馨、安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