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与交往,以及这些互动与交往带给个体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随着人际圈子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卷入也越来越深入,我们发现,丰富而健康的人际关系会促进个体的成长,所以,我们会极力去结交各类朋友,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然而事实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并不都会成为促进我们身心健康的良性因素,交往圈子当中的一些人与我们的期待正相反,他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大倒我们的胃口,破坏我们的好心情。这篇文章中,我们暂且将那些总是带给我们糟糕心情的朋友称为“毒”友吧。
谁是你身边的“毒”友?
前几天读到一位英国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认为,人生就像是游泳,而人不外乎两类人,一类人在水中很有浮力,于是,你就会喜欢依附着他,借助他的浮力保证安全,保持前行;另一类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浮力,他们总是一副就要坠入水底的样子,于是,为了活命而拼命需要抓住周围有浮力的人。一旦你被他抓住了,真是很不幸。但是,如果你自身浮力强大则不会因为他的附着而受到太大的影响,最多只是觉得有些累。但是,当你自己的浮力有限时,就会有随着附着者一同坠入水底的危险。生活中,我们都喜欢浮力大的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安全与舒适感。但是那些缺少浮力的人,却总是令人想躲都躲不开,他们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且干扰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而我们所要说的“毒”友大概就是那些浮力小的人。在这类人的生活中,好像很少有引起他兴奋的事情。他们不喜欢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却唯独喜欢抱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够真诚,而且总是很敌对i他们的情绪低落多于高涨,总是喜欢盯着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并且唉声叹气:他们喜欢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不幸遭遇,并对这些遭遇耿耿于怀,总认为别人是幸运的,自己是倒霉的。所以,我们在他们的脸上读到最多的语言就是“不高兴”、“不满足”、“不舒心”、“不痛快”。当他们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内心中原本的快乐也会被吓得溜号跑掉,之后,留在我们身边的,唯有烦躁、苦恼、不开心。“毒”友的情绪具有传染性,需要我们自身强大的免疫力去应对。
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毒”友呢?我们自己会不会恰巧也正在成为他人的“毒”友呢?
如何与“毒”友相处?
交到“毒”友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本身就具有相对性,当一个人成为我们的“毒”友时,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毒”友,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毒”友的存在,并善于与“毒”友相处。
1 无为而治
友之“毒”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有关系,而这些因素都是作为朋友的我们无法帮助他解决的,因此,不要尝试着去矫正他,更不要让我们自己陷入太深。但是,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至少,我们可以做“毒”友倾诉心情的倾听者,让他有一个宣泄的通道。
2 无欲则刚
“毒”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自己的内在需求。例如,“毒”友的存在,会令我们产生自我满足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并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错,自己的为人还不错,自己的心理素质还不错。这些优越感多是来自与身边“毒”友糟糕心情的比较。可见,“毒”友的存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此,在与“毒”友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贪婪于其中的满足感。
3 不偏不倚
“毒”友是在朋友基础上暴露出来的,所以,当我们与“毒”友相处的时候,难以避免由情感带来的对事物认知上的偏倚。这种偏倚一旦形成,往往就会难以改变,甚至导致我们随着“毒”友一起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因此,与“毒”友相处要学会跳出情感的制约,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个人情感影响,不受环境性的情绪干扰。只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安静、干净。
怎样消除“毒”友的影响?
心理学家Karen Horney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既要学会接近一些人,同时也要学会远离一些人。这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毕竟,对于朋友我们是可以作出选择的,我们不可能与身边所有的人都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因此,学会识别“毒”友,调整好与“毒”友相处的距离,是调整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前提。
保持距离
与“毒”友相处要学会保持距离,情感上如果卷入过多,容易给我们带来情绪上的堵塞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痛快”。距离的保持可以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果我们认定对方“毒”性太大,不太喜欢与对方交往,那么,可以将见面间隔的时间延长,在空间上拉大物理距离,在情感上不要投入太多。
放下责任
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搞不清楚自身的责任问题,与朋友关系密切的时候喜欢过多地承担起对对方的责任,例如哥们儿义气等等;而疏远的时候,又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冷漠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友之“毒”来源已久,不是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就可以解决的,因此,不要承担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寻找出口
与“毒”友交往,无论我们是否投入精力去帮助他,我们自身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毒”友不良情绪的影响,这些不良情绪不会马上消散,因此,要学会另寻出口,将这些不良信息排解出去。例如,利用文体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利用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填补自己内心中的某些空白;或者寻找浮力大的朋友,来缓解“毒”友带给自己的压力。借助力量
“毒”友之所以在我们这里成为有“毒”的朋友,是因为他觉得我们有能力理解他,而我们也通过与“毒”友的往来而获得一定的满足。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多数人都不具备真正帮助他解毒的本领,也缺少自我解毒的能力。因此,就要学会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帮助“毒”友,并减轻自己的负担。例如,找寻专业机构等。
“毒”友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现状,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毒”友的存在而过于烦恼;另—方面,也不要因为“毒”友的存在而过高地估计自己帮助他人的能力。要学会与“毒”友适度地相处,也要不断反思自己,不要成为他人的“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