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治疗师不能很快解决问题?

作者:欧碧阳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经常有很多患者在门诊向我求助:“医生,请您教我怎样才能摆脱强迫的困扰?怎样才能不这么焦虑紧张?怎样才能摆脱失恋的痛苦?怎样才能走出抑郁的泥潭?怎样才能不惊恐?”我答道:“不好意思,我目前回答不了。”“您不是专业医生吗?不是有很多方法吗?请您教我一个方法,让我摆脱这些痛苦吧。”

我真的很想帮他们,但仅凭十几分钟的门诊交流,我无法给任何人提供一个有效的建议。如果勉强照搬一个书本上的建议给他,可以把他打发走,但我相信他用了以后是基本无效的。

事实上,任何一种心理症状,如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等,都是人内心中的千千结交织出来的一种、两种或几种突出的症状。如果我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在跟病人十几分钟简短的交流后就能给他们建议,并且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要不就是我的病人是神,这个偶尔可以成立,因为有些病人的确非常聪明而且悟性很高;要不就是我是神了,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这不可能成立。

很多病人来找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大夫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抱着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医生就像童话中的神仙一样,对病人说几句咒语或者教几句秘诀,病人就会豁然开朗,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心理问题也可一语道破,像古代禅宗大师的妙语,一矢中的。而更多的问题,需要像抽丝剥茧一样,细细分解。我的一位老师,有着2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德国医生,他告诉我们,在德国,一个病人的心理治疗,仅仅是诊断性的治疗阶段就需要4-6次,也就是说,跟病人谈了4-6次之后,他才能确定病人的诊断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果要深入治疗,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个经验如此丰富的老医生,尚且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帮助病人,而我国心理治疗行业才兴起十几年,对于这些资历更浅的医生,要求他们一次就能给出使人豁然开朗的帮助,这无疑只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失望。

而有很多人的问题,已不仅是心理问题,而是属于精神心理疾病范畴。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到了疾病状态时,人的大脑已经有了病理性的改变,这时就更加不是单用心理治疗可以解决的,需要服用药物才能有效治疗控制。这时,以应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只能是辅助的位置。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但是担心药物的影响,不愿意给孩子服用药物。他们总是来恳求医生给他的孩子做心理治疗,以为心理治疗可以代替药物起效。其实,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精神疾病的本质病理变化。

这也是人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概念混淆和模糊不清造成的。心理问题影响人的内心感受,对身体、生活、学习、工作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心理疾病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不但影响人的内心感受,对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学习工作能力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人们总是认为,心理疾病就是心理问题,就是自己转不过弯,自己找自己麻烦,如果想通了,病就好了。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认为跟医生谈一谈就会好的原因之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心脏病和高血压与急躁、易怒、焦虑、紧迫、要求完美、积极上进的A型人格密切相关,而心脏病的病死率则与消极、抑郁、抵触的D型人格密切相关。那是否我们不用吃心脏病的药,与心理医生谈一谈或要求自己改变自己的性格病就会好了呢?我想,大家肯定不会认同。如果还没有发病,改变性格和做事方式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但是如果已经发病了,还是赶紧规范用药治疗的好。

同理,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同样,如果已经发病了,建议大家要规范化地服药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疗效。

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疾病的手段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起到作用。如果是简单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能4-8次就能对当事人有较大的帮助;如果是心理疾病,一般药物治疗要坚持最少3-6个月,而心理治疗最少坚持12-24次甚至更长时间。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都需要假以时B和精力去改变,工作如此,学习如此,感情之事也如此,如果大家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多注重过程,不去过分,急迫地关注目标成果,就能更成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成败得失,而大家的心理问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