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景理论”看奥运夺冠

作者:章崇会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决定着人们共同的倾向性行为选择,那么,这种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有没有办法改变昵?一些不期而遇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带给人们一个新的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认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奥运赛场上的“得到”与“失去”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实,不仅仅在经济学领域,在其他任何领域也都是这样。

比如说运动领域,本届奥运比赛中,“妈妈射手”郭文珺(女子10米气手枪)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她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第一枪我只打了8环,当时就觉得失误得严重了。于是,接下来的比赛中我的想法立即少了很多,自己告诉自己,老老实实打吧。虽然感觉很差,但毕竟决赛有10枪,而我的任务就是打好每一枪,绝对不能放弃。”从心理学分析,第一枪打出的结果使她—下子觉得形势变为面临损失(离金牌很远了,所以,直到比赛结束她都不太纠结于比赛结果,也不敢相信自己赢了),使她在后面的比赛过程中每打一枪都十分专注而坚决,没有太多的想法。结果第二枪郭文珺就打出了10.8环,之后的她发挥虽然一直稳定,但她相信第一枪所挖出的那个坑很难被填平。第九枪过后,郭文珺还落后对手赛琳娜0.5环。最后一枪,郭文珺率先出手,10.8环!而稍显犹豫的领先者赛琳娜只打出8.8环(领先的形势使她觉得自己面临获得,她努力规避风险,因此患得患失;她的优势被对手一枪一枪地蚕食;因为损失比获得更敏感的原因,她更加情绪波动,所以犹豫在所难免)。当现场观众响起掌声时,看到旁边掩面而泣的赛琳娜,郭文瑁还不敢相信冠军竟然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更为经典的是,在男子花剑个人决赛中,选手雷声先被逆转为13:11,后雷声通过“换剑战术”打断对手的攻势,然后在落后局面下积极进攻,而对手相对保守。当埃及运动员被连续追两剑后,那种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获得,虽然比分是13:13,打成平手,但对手已经急了,所以出现两次无效进攻。不战到最后一刻,结果谁都不知道,雷声的决策风格趋于老练,以少有的冷静又连续追了两剑,最终拿到这枚意义非凡(改变了欧洲统治花剑100多年的历史)的金牌。

作为运动队的心理教练,我经历过多次大赛现场.绝大多数比赛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被逆转,其原因不外乎于如此。一场比赛过程是如此,一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在奥运会这种世界瞩目的比赛场上,黑马频频出现,而老将卫冕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年轻选手初次参加奥运会有一个巨大的心理优势,他们本来一无所有,思想意识中没有“失去”的概念,只有凭实力冲击所有对手才能有所获,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自然比老将们“为曾经的荣誉和地位而战”的包袱要小。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选手其实在技术上已经经过千锤百炼,比老将稍差,但凭借心理上的这种优势经常以弱胜强。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老将的过去使他们觉得面临获得时需规避风险,经常打法保守,所以难以有上佳表现;而年轻选手无所畏惧,让老将们不寒而栗。

“超越自我”可以以被设计吗?

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人们共同的倾向性行为选择,这让不少老将折戟沙场。那么,这种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当然有,但实现这种自我超越的难度很大。

很多次大赛指导经历告诉我,教练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的言语劝说(你要把位置放低;或者告诉成绩优秀的孩子要低调)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这种潜意识层次的内在工作原理从认知策略上很难被改变,必须配合经历(不大不小的失败教训),只有那种深刻的挑战性体验给人_种难以磨灭的直觉,使人从情绪和认知上获得更高级的智慧。所以,有经验的国家队会特意在临近大赛前多给某些运动员一些其他比赛机会,给予适当的刺激,以启动理想的意识状态。让年轻人提高自信心,更有冲劲冲击奥运奖牌;让拿过奥运冠军的运动健儿再次登顶。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在向更高顶峰攀登的过程中,有许多层面需要实现自我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有时是无法设计的。所以,我们应该欢迎一些不期而遇的经历,可以让稚嫩的人变得卓越,让卓越的人更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