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不一的妈妈

作者:王芳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小彦妈妈的求助非常急迫,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已经在家中嚷嚷着不想活了,让她顿觉手足无措。

7岁孩子为何嚷着“不想活了”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小彦的成绩只排在班级的中下游。正好当天工作十分不顺,情绪不佳的妈妈看到小彦的成绩后,既生气又失望,狠狠数落了小彦,认为他太不用功。平时一向乖巧、听话的小彦,听到妈妈的训斥,当即就坐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你们所有人都说我不好,老师也说我,您也说我,我不如死了算了。”

孩子的反应虽然过激,却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委屈、挫败、愤怒,都随着哭泣和喊叫宣泄了出来。在安抚了小彦妈妈的恐惧与不安后,让我不明白的是,一个7岁孩子,为何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

小彦妈妈十分关心儿子的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阅读了不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小彦妈妈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过于应试化,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自己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所以,她从不送小彦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也对其他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颇不以为然。妈妈希望能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让小彦不仅在生活上自理,最好在学习上也能够让父母不操心。平日的小彦确实乖巧、懂事,虽有些内向,但很让妈妈省心。小彦没有上辅导班,有时跟不上进度,会被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小彦为此感到很委屈,但妈妈会鼓励他,只要在学习上尽力就可以了,对于成绩不要过于在意。

小彦妈妈和我共同分析了孩子可能存在的压力。小彦因为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承受着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当孩子在外受到委屈时,家庭如果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心,那大多数成长中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可一旦妈妈也不能理解和支挣小彦,孩子在心理上无法承受,出现一些过激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别给孩子做“挡箭牌”

小彦的妈妈也觉得自己的表现过激了。在大多时候,她是能理解小彦的,记得有一次接小彦放学,其他同学问小彦考试得了多少分,当时小彦不肯说,妈妈直接告诉了对方。同学就笑着说:“你怎么那么笨,考得这么差。”妈妈立刻安慰小彦:“你已经尽了努力,考差了也不必觉得羞耻。”小彦听妈妈这么说,就没那么不开心了。

小彦妈妈通常都正向鼓励儿子,很少流露出对他的不满和失望。当孩子在学校因受批评而感到委屈时,妈妈也会鼓励孩子没关系。但是这些,都是妈妈的真实感受吗?

当同学嘲笑小彦时,妈妈挡在孩子前面,让他免于难堪。妈妈维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妈妈总是尝试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也在尝试避免孩子接触真实的、不完美的外在世界。这个世界有竞争、有冲突,孩子会在比较中感到落后,觉得委屈和羞耻。妈妈的一味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在挫败面前感到迷惘:妈妈口中的“我”和实际感受到的“我”并不一致,真实的自我到底是怎么样的?

那么,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在小彦妈妈内心,她非常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她对儿子的分数也并不坦然,她对于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感到羞愧,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所以说出了反话,让儿子不必为此“羞耻”。由于妈妈不愿意承认在现实中不完美的孩子,也会让孩子忧心于妈妈口中那个好的“我”的真实性。

允许孩子有负面的感受

每个家长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爱护孩子,但家长的感受并不能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对于目前的学习成绩,小彦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鼓励小彦妈妈用开放的心态去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小彦感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很不喜欢自己这个样子。他并不排斥上辅导班,因为可以和同学一起上课和玩耍,还能够跟上进度。妈妈惊诧于小彦为何从来没和他提过。孩子只是轻轻地回答“我不敢”。

即使小彦妈妈很少对孩子有负面评价,但当孩子在现实中有所挫败,尤其这种挫败也是妈妈认定的挫败时,对孩子的自信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妈妈很爱孩子,但母亲表里不一的态度,会让孩子在母亲面前不敢开口,或只敢说母亲想听到的话语。

小彦的回答让妈妈十分沮丧,她觉得自己长期漠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自责未能做一个好妈妈,为此哭了许久。我鼓励她体会—下这种感受,或许这种感受也是小彦体会到的。其实,小彦妈妈的问题,并不是个例。我们会对自我、孩子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幻想经常面临破灭的危险,我们依然会视而不见,以此来缓解面对现实缺憾和自我不足的焦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彦妈妈主动和老师沟通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和其他家长交流了教育孩子的心得。最重要的是,小彦妈妈变得更平和、真诚,会在亲子互动中更多地体会并认可孩子的感受;小彦更愿意在妈妈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负面情绪。通过共同的努力,小彦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亲子关系的增进,也帮助他在校园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