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精神疾病里,精神分裂症是很具代表性、临床常见的疾病。同时,精神分裂症病人对吃药的抗拒也是很明显的,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病,不应该接受治疗,很难被说服。相比之下,抑郁症病人或者其他类型的精神病人,还没有那么抗拒。这是精神科医生在开始用药的时候,挺不好解决的一个难题,既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不能偷偷给药,又要尽可能抓住时机,提高疗效。
此时,医生会和病人、病人家属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认为他是有病的,为什么需要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哪些症状会好转,哪些不良反应会产生,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办法让病人不那么难受。这些需要病人和家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共同配合。
服药后才能做一个健全的人
多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证明,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还是要靠药物,它是一个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我们至少知道病人的大脑里发生了哪些改变,生物胺发生了哪些代谢异常,通过药物对生物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就能够改善症状。所以说,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当然,用药不是唯一的治疗,还可以辅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但纠正生物胺代谢的异常,终究需要靠药物做基础。
如果没有药物,病人就不可能控制症状,很难做一个功能健全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尽管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病人要从一个不正常、不健全的人,恢复到健全、正常,回归正常的生活,必须接受药物治疗。
很多精神分裂症病人_开始可能不接受这个观点,但等他有所好转后,再回过头来想想,无一例外地认为治疗还是对的。
坚持服药,别为不良反应发愁
对于慢性病,比如高血压来说,犯过病以后的人都知道,还是应该长期治疗,维持血压正常,做一个健康人。但精神分裂症病人恢复之后,往往不会意识到“我需要终身服药”。其实,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确实需要终身服药,因为大脑内生物胺的改变是事实,只有药物才能持久地把这种异常矫正过来。然而在治疗中,自行停药的病人太多了,坚持吃的人反而是少数。
好不容易说服病人开始吃药,医生又会面临另一个难题:病人能否心甘情愿、长期维持治疗。
一些精神病人觉得症状没有了,就不需要治疗了。还有一些病人是因为确实出现了不良反应。
一般的,传统的“老药”的不良反应多半表现在运动功能方面,症状类似于神经内科里的帕金森氏病,就连病理机制也差不多。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病人是不愿意吃药的——他们的运动姿势不协调,面部表情也难看,面部表情好像不会哭、不会笑,像戴个面具似的。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眼睛往上翻、脖子往一边斜、手抖、走路费劲、姿势僵硬等情况。在二三十年前的精神病医院里,很多病人都是这个模样,这是病人很不愿意坚持吃药的原因,“我原来有一些幻觉、妄想、行为异常,这固然不好,但现在我的样子太另类了,我不愿意让邻居、单位人看见。现在我好了,谢天谢地,我可算摆脱这个药了!”有病人这样说。
而新一代的药物,上面的那些问题少了,但却出现了一类代谢方面的病,比如体重增加了,血脂高了,血糖高了,后来血压也高了,冠心病也来了,也有脂肪肝了……
本来是在治疗一个慢性病,却又添了另一个慢性病,我们可以理解病人的这种担忧。但我们要说,做一个精神上不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负责的人,丧失社会功能的人,与一个代谢综合征病人相比较的话,两者都重要,但前者更重要,因.为后面那个症状,我们还可以想方设法去减轻。
不论“老药”带来的类似帕金森氏病的问题,还是新药带来的代谢综合征的问题,医生都有办法解决,但不吃药带来的精神异常问题,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所以,要坚持治疗,合理治疗,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地采取个性化的方案,趋利避害,大多数病人既可以维持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在身体健康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些坚持吃药的病人,上学的上学,留学的留学,工作的工作,状况都很好;相反,不坚持治疗的病人,状况真的很差。
所以,综合来看,治疗的效益是高的,风险虽然存在,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其降到最低。
解决方案1:换药
研究显示,新型抗精神病药带来的代谢综合征,明显的可能是氯氮平和奥氮平,在接受治疗两年以后,大约有30%的病人出现了体重增加的情况,其中也包括血脂增高、血糖超过正常范围、形成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比它轻一些的药物是喹硫平,再轻一些的是利培酮,而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的影响比较小。
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应该客观地看到,服用氯氮平和奥氮平后,尽管有30%的人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还有70%的人没有出现问题,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如果氯氮平和奥氮平确实控制住了症状,那就应该放心继续服药。如果病人确实出现代谢综合征,那么可以告诉医生,看看能否换用另一种药。
对于“老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开一些解反应的药,经过干预,不良反应也是可以获得改善的。
解决方案2:综合干预
在普通人群中,患有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的人有很多,他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方法控制病情,而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也是一样。尽管药物造成了代谢异常,但如果在生活方面多加注意,迈开腿,管住嘴,多运动运动,减少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饮食清淡一些,也会降低这种异常。
可见,上述问题都不是绝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不吃精神药物就真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先考虑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同时想方设法克服新一代药和老一代药的不良反应。如果为了避免代谢综合征或者类似帕金森氏病的反应,就干脆不吃药,其结果必然是精神又不正常了,躲在家里不出来,无法对家庭负责,甚至做了违反社会法律的事,最后不得不接受强制治疗,还是会回到治疗这条路上。
多次复发,悔之晚矣
如果精神分裂症病人不维持治疗,有三分之二在一两年之内就会复发,五年之后可能只剩下10%的病人不复发,可见复发率是非常高的。
一般来说,药物的剂量随着疗程,特别是复发的次数会有所增加。首次发作的病人,初始的小剂量就有可能控制住症状。一旦复发,再用原来的药,原来的剂量就很难取得同样的效果了。
有时候病人会问:‘上回我用这个药挺好的,这回怎么不行了?”的确,复发后一般都要增加剂量,或者换另一种药,甚至两种药物齐上才能有效果,所以,复发对于病人来说是不利的,一次治疗以后,维持的时间越长,功能状态保持得就越好,越复发,功能就会越来越差。本来怕药物有不良反应,可私自停药的后果是剂量越来越大,病越来越难治,最后一大堆药齐上的时候,风险更大。还不如在一开始,在剂量很小、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时候一直稳定病情。
药物的进步不断带来希望
笔者曾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人。20年前,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当时用了一种“老药”,效果还不错。几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他分到一家科研机构工作。
由于当时还没有终身服药的概念,“老药”也给他造成了不良反应,他认为已经好了这么多年,只要减药后不犯病就行了。但很遗憾,断断续续服药的后果是第二年他又犯病了。
好在当时出现了一种新型药物,服用以后,效果又挺好的,各方面功能都恢复得不错。又过了几年,他已经30多岁了,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下降,实在照顾不过来了。他觉得这么多年了,自己的病还是可以好的,于是又开始减药,最后吃没吃,家里人也不太清楚了。渐渐的,他与家人的关系开始变紧张了,上班迟到,生活懒散,最后干脆去外面自己租房住,家人更不知道他是否坚持服药。直到后来,他出现了被害妄想,与周围人发生了冲突,这时家里人才下定决心,又把他带回精神病医院,经过医生的解释,他能接受病情第三次发作的事实,同意继续吃药。这个时候,临床上有了一种长效的注射药。为了确保规范治疗,考虑到父母的实际情况,他每两个星期到医院来打一针,从那时起,这个病人又恢复到正常状态,至今一直坚持,自己也很愿意继续治疗下去。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药物的进步,也呈现了病人从开始治疗效果非常好,到相信自己不会犯,后来已经犯过一次了,却还要减药停药,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的过程。上述病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家属在督促病人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监督减弱了也是不行的。
周东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在国内较早采用先进方法对人体激素类物质及血药浓度开展测定。近年来,她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残留幻听进行治疗,丰富了我国精神病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促进我国精神病学的发展、提升我国精神病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