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痛苦,源于一念间

作者:张文霞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狐狸故事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六只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抬头仰望,晶莹剔透的大葡萄挂满枝头,狐狸的口水流下来了。

第一只狐狸开始往上跳,够不着,它咬牙、跺脚、使劲,还是够不着,去周围找找,梯子、板凳、砖头、瓦片、竹竿……什么都没有。“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走吧,捉只小鸡,喝杯可乐、矿泉水,不也挺好嘛!”于是,这只狐狸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二只狐狸也使劲跳,同样也够不着,心想:“我吃不着葡萄,死不瞑目。”于是,从天亮跳到天黑,这只狐狸累死在葡萄架下,望着高高挂在枝头上的葡萄,两眼圆睁。第三只狐狸吃不着葡萄,开始骂大街:“谁这么缺德,把葡萄栽这么高,让老子吃不着!”结果骂出老农,老农举起锄头打狐狸,狐狸含恨而死。第四只是个性格内向的狐狸,它也没有办法吃到葡萄,很是郁闷,但它憋在心里,就这样整天愁眉苦脸,结果抑郁成疾。第五只狐狸心想:“想吃葡萄都吃不着,真没用,还活着干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于是找了棵树,上吊而死。第六只狐狸跳了几下,吃不着葡萄,一气之下就变得疯疯癫癫了,整天蓬头垢面,满大街转悠,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就这样,六只狐狸死的死,病的病,只有第一只狐狸快乐幸福地生活着。这六只狐狸不同的命运源于什么呢?源于它们的认知,源于信念。合理的认知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认知,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心理学家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事物的发生与其要求相悖时,有绝对化要求的人往往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废物”。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的价值,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心理学家艾利斯指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常常是与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当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不合理的信念,而那些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情绪障碍一旦形成,往往是难以自拔的,此时就急需进行治疗。因此,为了避免情绪障碍,为了幸福快乐地生活,就需要改变我们的认知。

自我辩论,改变认知

合理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错误的认知是导致心理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与之进行辩论,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自我辩论的方法。

事件

班里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老是拖欠作业,午间或放学留在办公室里做作业,可是老师一走开他们就不做了,又开始玩了。所以,成绩老是不理想,拖后腿。

不合理的认识、观念

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这么不听话,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教师的挑衅和蔑视。自己班里的后进生特别多,也特别差,这太不公平了,我怎么这么倒霉!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无能,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生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成效却不大,我太失败了。

自我辩论

1 克服绝对化倾向

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孩子是有个别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

2 克服要求绝对公平的思想

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有成绩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我班独有的现象,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自己班的后进生比较多,但这不是领导故意造成的,要是把这些学生调到别的班里,对其他同事来说岂不也一样不公平?

3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学生不做作业可能是不懂,也可能是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如果是没听懂,自己的教育也许存在问题,自己也有责任;如果是学生贪玩,那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们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就不是孩子了。况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重多了,他们玩耍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也是值得同情的。

4 克服以偏赅全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比如爱好体育,劳动积极,乐于助人,讲义气等。不能否定他们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们。

5 自我效能感

自己在后进学生的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效果不显著,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有几个不是有了明显进步了吗?

6 克服“糟糕透顶”的想法

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曾受到领导的表扬,因此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7 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即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效果不明显,但我已尽到责任了,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心安理得,无怨无悔。可考虑适当降低对这几个学生的作业要求。

8 以新的合理的信念取代旧的不合理的信念

心理恢复平衡,能宽容地看待后进生的违纪行为和成绩不良,焦虑、苦恼、愤怒、不平等不良情绪有所缓解,心情舒畅多了,师生关系也好多了。

由此可见,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主观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在你的内心唤起的是幸福感还是痛苦感,全在于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苦和乐是相对的,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就看你有没有正确合理的认知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不幸福全在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