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小丽是一名大四学生,可模样秀气的她却神情抑郁,坐定后就开始低着头不停地流泪。她显然遇到了什么伤心事。
待她的情绪逐渐平静一些,心理咨询师请她讲述了自己的情况。
小丽刚进大学不久,就喜欢上系里的一位帅气的男教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爱情”开始在小丽的内心枝生叶蔓。作为师生,在校园里偶尔也会有短暂的私下接触,然而小丽承认,在后来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她与这个青年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交流,也没有得到任何发展两人关系的回应。
小丽曾经以学生身份送给这位教师一些礼物,想借送礼表达爱意,并传递某种暗示,虽不见实质性应答,但对方好歹也收了她的东西,这给了小丽某种错觉,她坚信对方也有此意,只不过由于自己的学生身份和未来就业的不确定,对方才难以作出反应。
日子过得很快。当小丽大四实习回来,并且庆幸自己的就业意向明朗化之时,她认为阻碍已然消失,于是,开始对青年教师狂热追求。可这时她却得知,梦中人马上就要结婚,并且对她的纠缠感到很厌烦。小丽非常绝望,整天以泪洗面。
因为某次接触,青年教师给小丽留下了良好印象,接下来,由于心理上的晕轮效应(指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在获得了关于某人的少量信息后,会开始对他其他方面的信息作出推断,如果对某人有了好印象,就会倾向于更多地正面评价对方,哪怕对他的其他方面并不了解,从而容易发生以偏赅全的认知偏差,如一好百好),小丽把该青年教师当成了如意郎君。
在后来的几年里,由于小丽并未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又一直执著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中,最终,她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能力,陷入抑郁之中。
所以,对小丽的观念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观念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心因性的心理障碍,都是因为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
心理咨询师先与小丽一起讨论,分辨其假设的情况是否属实——是否因为对方考虑到自己没有毕业,才没有进行回馈?毕业后,对方是否必须要同意交往?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想当然”地作出分析判断,这种做法很容易给自己造成伤害。
接着,心理咨询师又与小丽讨论了生活中人际沟通的方法。人际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最基本的是“知己知彼”,能够从自己、对方和别人多个方面进行信息综合,这样才能在有效的行为互动中形成正确的思考、判断和选择。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咨询师建议小丽多与同学交流,在更广的范围更真实地去看待这件事。她发现,同学们对那位教师的评价与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有很大距离,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该青年教师存有太多主观上的完美臆想。
最后,心理咨询师引导小丽思考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意义。“恋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如果对方始终无法接受你,那么,你的慨叹、悲伤、痛苦什么也改变不了,你再伤心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的这些行动意义在哪里?”当小丽认识到顺应自然、面对现实比纠缠更有价值的时候,她便走向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