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守规矩,儿女好习惯

作者:邸晓兰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赵女士的女儿今年9岁。她智力不差,学习不差,就是学习态度不好,总要大人催着才去看书。赵女士反映,女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认真,拖拖拉拉的,道理讲过无数次,教育中也是软硬兼施,女儿根本听不进去。她希望心理治疗师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类似的现象在小学生中特别多见。孩子智力挺好,性格也开朗热情,可就是缺乏耐心,贪玩坐不住。这与人的大脑成熟度相关,成熟度高的孩子,自控力就相对好:成熟度稍低的,自控力就差。

相关研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研究者随机找来20个4岁左右的孩子,让他们坐在桌子边上,每个人发_块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的话,你就只能吃这一块糖;如果过10分钟再吃掉,你就可以得到第二块糖。”说完后,研究者离开孩子,通过监视器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录每个孩子吃糖的时间。

孩子们表现不一,有的立即吃掉,有的会犹豫几分钟(当然,他们不会正确地估计10分钟是多久)后再吃。研究者追踪这20个孩子到成年,发现,那些可以控制自己晚一点吃糖的孩子,比立即就吃掉糖的孩子情绪更加稳定,事业发展得更好。

这个研究说明,人的控制力是源自大脑的发育,与遗传密切相关,靠大脑的发育成熟度和功能的协调来决定。

当然,这种生物学或基因所决定的差异并不是不可弥补的,要弥合这种差异,教育、纠正是非常有意义的。人脑的成熟与年龄成反比,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到16岁后基本停止,所以,教育要趁早,方法很重要。

请问,这些浮躁孩子父母的—方或双方小时候是不是也很调皮,不爱学习?再有,父母要求孩子安静地写作业,可父母本人是不是能够安静、有条理地做事呢7如果父母至少有一方做不到,那大概就是孩子出问题的“根”。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复杂的方法,父母先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变了。

●首先,父母应学会秀恩爱,学会彼此讲话不吵架,给孩子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庭气氛。家长不可以在孩子写作业时娱乐,比如玩电脑、打麻将,这样对孩子不公平,家长这时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比如操持家务、修理物品、写字等。

●其次,对孩子的拖拉不起急,对孩子细微的进步立即发现,并给予口头肯定。当孩子拖拖拉拉不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假装看不见,让他们对自己的拖拉后果负责任,去体验挨老师批评或晚上写不完、早上再补的尴尬。

●还有,家庭要有一个规矩。规矩不单单针对孩子,也包括对父母。父母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后再玩,那么,孩子也有权要求父母,比如要求爸爸戒烟、妈妈唠叨不得超过3句话等。之后互相监督,谁违规罚谁,可以用家务劳动、禁止娱乐等惩罚方式。有比赛的乐趣在里面,只要严格执行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逐步建立起新的习惯,家长自己也会进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