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复读成负担

作者:建言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三年复读难圆重点梦

刘女士:去年9月,女儿小丽又一次坐进了复读班的课堂,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拿起高三的课本了,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如今已经变得沉默寡言。

原来的同学们大多开始了轻松的大学生活,小丽却依然在啃曾经读过的课本、做过的习题,不过,有重点大学梦的支持,沉闷而枯燥的一年转眼就过来了,可是,高考临近,她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躁,考上还是考不上的想法不时地出现在脑海里。连续考了两年,小丽的分数总是离心仪的重点大学录取线有一步之遥。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我和孩子她爸不能接受、小丽自己也无法接受,没有别的办法了,那就再复读一年吧。小丽自己悄悄地写下了这样的话:“青春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复读带走了我的梦。”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对女儿再次复读已经不抱什么过高的期望了,看发展吧,等这次复读过后,看一下成绩,也许不会再报那所重点大学了了,孩子实在是输不起了。

多听听老师的意见

李先生:儿子晓辉前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上一般的专科院校,孩子不愿上,执意要去复读,我们做家长的拗不过他。于是,晓辉坚定不移地和同学报名复读了、

经过一年紧张的“高四”生活,去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比前年的成绩还低了几分,儿子不吭声了,结果上了一所当地的专科学校。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孩子的老师是对的,当初孩子表示要复读时,老师给我们认真分析了孩子的学习情况,认为孩子的实力基本是正常得以发挥了,即使再复读一年,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应该轻易放弃录取机会。后来的事实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孩子耽误了一年时光,还花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复读费。

三思而后行,理性帮孩子把好关

高中班主任王老师说:非重点名校不上的考生,每年都有,有些还是受了家长的影响,可以说,做这种“名校梦”的学生和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上了个无名校或不景气的专业,可能工作三五年还不如名校热门专业一年的收入,碰上不喜欢的专业,激情发挥不出来,经济上尤其是精神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的数十年里,一直在和高中的学生“摸爬滚打”,根据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想对今年孩子参加高考的家长提几点意见。不管是复读,还是选择其他的求学方法,都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从个人能力出发:从日常的教育方式看,有的学生早期的学习成绩优势是在家长的严格督促、老师的教育、个人努力(比如单纯地延长学习,时间和反复地强化)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取得的,即使是智力潜能一般的学生也不乏学习成绩优秀者。但高中以后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潜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一些学生的成绩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此时,再严格的家长、再负责任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智力潜能,比如独立的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记忆和推理能力。这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资,学习成绩是很难名列前茅的。我们只有接受人与人在智力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现实,才能尊重理解孩子、鼓励帮助孩子。上大学、上好的大学这种欲望没有错,但是当你的欲望远远大于你的智力潜能时,这种欲望就可能变成你的负担。

●计算—下心理成本:是否复读,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几乎对每一个复读的孩子来说,从高考失利或录取学校不如意到决定复读,这中间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是极其激烈而复杂的。绝大多数复读生都有一段痛彻心扉、以泪洗面的日子。高三的日子毕竟是紧张而难忘的,弃学复读,再去走那么一段铭心刻骨的日子,对孩子的身心都是一种压力和考验,决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奋斗—年还是差很多,有的家长不敢再坚持初衷了,这时才不得不考虑现实选择,可惜此时已经错过一年的时间了。过去类似的教训值得家长们借鉴。

如果我们不考虑孩子的智力结构和潜能,不分析父母的文化背景,不计算教育的投入,不考虑教育环境的影响,盲目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适用于一个公式:成才=99%的努力+1%的天资,一旦遇到理想和现实出现较大差异时,无法正确面对现实便是必然的结果了,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平时成绩很好的考生在高考中失利,在决定是否复读前应从几个方面分析没有考好的原因,做好复读的准备。

现在高考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考生要清楚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是否与考得好的同学存在差距,是否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临场发挥失常;是否对自己在高中时期取得过优异成绩过于乐观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另外,如果学生的基础确实较差,与其复读,倒不如作些其他现实选择:一是到职业技术学校去接受教育,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回升,有些岗位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受欢迎;二是参加自学考试,在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今天,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只要你用心去学习,同样会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