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需要心理治疗吗?

作者:郭志华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在临床上,大概有25%-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是坚持服药,幻觉、妄想等症状仍持续存在;约75%的门诊患者不愿长期服药,依从1生很差;约有5%-10%的病人从药物治疗中没有获益。另外,当患者的精神症状控制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仍然显著不足,常常表现出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社交退缩。所以,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治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病程的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

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

依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以有许多行为技术可供选择,如放松训练、分级暴露、分散注意力和行为实验等。可以教患者学会这些行为方法以改善患者对于症状的应对。比如,一个患者注意到,当她焦虑紧张时幻听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大,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她可能会从规律的放松训练中获益。另一个患者怀疑邻居对他不好,可以鼓励其尝试与邻居接触,比如礼貌地打个招呼,通过邻居的反应重新认识邻居对他的态度。

心理治疗可以提高依从性和预防复发

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差,常常拒绝服药,进而导致疾病复发。向患者介绍药物知识,与患者讨论服药利弊、药物副反应的应对以及实施服药提醒策略可以提高依从性,预防复发。比如,一个患者排斥药物副作用,认为“是药三分毒”,坚决不肯服药。这时可以请患者列举服药的好处与坏处,一方面是让患者列举服药前后自身感受到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请患者询问信任的人感受到的他的变化。比较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如果患者认为好处少,坏处多,可帮助患者寻找其逻辑上的矛盾,并予以质疑,启发患者重新思考。另外,对于那些坏处,可与患者讨论是否有办法减少。

心理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对于懒散、动机缺乏的患者,制定短期、可行的目标非常必要,不能对患者的期望过高,否则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压力,而患者也容易遭遇挫折,反而增加患者的退缩。如果患者提出一个长期目标(如工作、结婚等),治疗师可以说:如果你想……那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好的,先跟朋友打个电话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扰,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他们的恢复无疑是有利的,哪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患者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生活的希望。

从下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治疗:

周三上午8点,我准时来到心理咨询门诊。刚一落座,就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出现在咨询室门口。“大夫,我想向您咨询一些问题。”我请她坐下,慢慢了解情况。

经过仔细询问,我了解到,她的儿子去年刚大学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不太顺利,换过好几家公司都感觉不满意,后来干脆就不去上班了,在家准备研究生考试。今年春节之后,她的儿子逐渐出现失眠,严重时彻夜不眠,后来又产生了幻觉,凭空听到有骂他的声音,像“笨蛋”、“傻瓜”之类的话语;还疑神疑鬼,说邻居或大街上的人嘲笑他,出门时总是躲着人走路,甚至连看一眼别人都不敢:对家人也越来越不关心,学习更是无法继续正常进行。没办法,家人只好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通过服用药物维思通,幻觉和多疑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出院后,家人满心欢喜,以为儿子恢复正常了,今后可以继续读书或者工作了。可是万没想到,他总是待在家里,无论家人如何劝说,就是不肯出门,不跟任何人来往,与父母也不沟通,在家里不是上网、玩手机,就是在床上躺着,对将来没有任何打算。他们去问医生,医生建议做心理治疗。今天儿子说什么也不肯来,她只好自己来见心理医生。

“大夫,您说他这种情况能做心理治疗吗?他还能好吗?”母亲急切地问道。

“您.先别着急……”我安慰她说,“您说怎么就算好了?”

“就是能正常生活,您看他现在什么也不干,特别懒散。”母亲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

“住院时候的情况您了解吗?每天他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白天干什么,他的衣服是自己洗吗?”我问。

“大概知道一些。住院的时候,8点医生查房之前,他就起床了。医院里有活动的大厅,他白天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跟病友聊聊天、打打牌,晚上9点多就得睡觉了。当时由于我们家离医院比较远,他的衣服都是他自己洗的。”

“那出院后在家是什么情况?”

“上午睡到10点多,有时候甚至到中午,白天就是上网,玩手机,不出门,不学习,洗衣服做饭就更别提了。”

“为什么同样是服用维思通,在家跟在医院的状态就截然相反呢?”我问道。

“可能是因为在医院里过集体生活,并且有护士和医生督促,他不得不做。”母亲回答道。

“您对他有没有一定的督促呢?”

这次,母亲没有很快地回答,过了一会儿,才说:“督促得比较少吧。”

我抓住机会进一步像她解释:“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常常有两类症状,一类是幻觉和多疑,患者说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另一类就是懒散,活动少,话少,不跟别人接触、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少一般正常人应该具有的情感和行为。对于前者,只要给患者服用精神科药物都能获得较好的控制,但是对于后者,药物效果却不好,这时需要配合心理行为康复。所以,药物和心理治疗好比精神病人走向康复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母亲点点头,同意我的观点,但是随后又提出了她的疑虑:“大夫,您说得很对,可是我怕督促他多了,他会生气,反而对病不利,还有就是他有时不听我们的。”这位母亲说得不错,对于精神病人的懒散,很多家属都处于这种想管又不敢管,管多了又怕病人产生压力会犯病这样矛盾的境地。

“其实,督促病人需要一些技巧,我教您两个小技巧试试吧。您平时身体怎么样,有不舒服的时候吗?”

“我身体还行,但不适的时候肯定也有。”

“这时候,家里的活谁干呢?”

“一般是我爱人吧。”

“如果你们包办了一切事情,您儿子自然就不会主动去做了,所以,你们要给他做事的机会才行。您可以时不时地假装身体不舒服,然后请他帮忙洗衣服或者做饭,这样,他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而不是被指使的感觉。您看,这个办法可行吗?”

“可行,可行,其实以前身体不适的时候,他也帮我干过活,只是我从来没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他的方法。”母亲刚才暗淡的眼神现在有些明亮了。

“还有一个方法呢?”她有些迫不及待了。

“另一个办法,就是跟您的儿子商量,制定一个每天活动的日程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在表上,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根据完成的多少进行奖励,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绩效考核。”

“他会去做吗?”

“可以从很小的活动开始记录,比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打一个电话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也是他都会做的,然后逐渐增加更多更复杂的活动,比如做饭、整理房间、参加朋友聚会等等。”

“那么,奖励什么合适呢?”

“他现在没有工作,零花钱的来源是……?”

“当然是向我们要呀,我们又不能不给,否则他就会发脾气。”

“那您可以跟他讨论,根据做事的多少奖励零花钱,如果他要买东西,只能从他自己挣的零花钱中支配。”

“嗯,我回去试一试。”

“因为病人没有过来,我只能向您提供这两个小技巧,下次如果他能来,我会进一步对他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此时,这位母亲的脸上露出了高兴的表情,她又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

家属在家庭生活中适当示弱,可为患者参与家庭劳动创造机会,调动他们劳动的积极性。每日生活记录,逐步制定活动计划,患者能够从中获取与积累成就感,克服惰性,可以起到增加活动、促进交往、改善社会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进一步康复,重新步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行为方面的干预和治疗不能代替药物,药物治疗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