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高一的小丁,有一个很奇怪、也很难启齿的毛病困扰着她,使她的学习情绪大受影响。
原来,小丁前段时间患过尿道感染,后来经过治疗已经彻底痊愈了。可是,却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在教室里面,每次老师要点名提问时,小丁就会很紧张,而只要一紧张,她就会感觉尿急、小腹发胀发热。此时的小丁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呼吸急速,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只有去上过厕所,整个人才能彻底放松下来。但上课时经常跑厕所也不是个办法啊。于是,小丁只好垫着纸尿布,防止自己万一控制不住而尿裤子。小丁发现自己在宿舍或者家里,就算喝很多水,也很少需要上厕所。她意识到这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来到了咨询室。
正如小丁自己所言,她的问题是心因性的,属于精神性尿频,是由于不良的心理暗示或者是精神紧张而形成的,而非泌尿器官的病变。
探究小丁症状形成的过程:先是由于尿道感染,深深体会了尿急、尿频所造成的痛苦,当老师提问时精神紧张,刚巧碰到自己又产生了尿意,使这两者偶然地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她担心频频跑厕所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注意,还担心万一尿湿了裤子会成为同学们的笑柄,于是,她开始形成了对紧张与尿意的过度关注。对自己紧张就会尿急的心理暗示,使这两者最终形成了稳固的条件反射。快考试了,自己却因为这个问题无法专心学习,实在让人着急,她越想去克服,这种状况越是出现得频繁,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出不来。
症状的反复出现是由于小丁对自己的问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一是过分夸大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二是把后果想象得很严重、很糟糕,反而强化了对症状的关注。在应对方式上,小丁没有学会适时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是一味沉溺于痛苦的体验中,不适感当然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对小丁的辅导,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在认知调整方面,先要认清症状的实质,既然是不良心理暗示造成,那么就得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取代。比如,对老师的提问态度从“很恐怖、真倒霉、又要出丑了”变为‘又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我喜欢、我能从容应对”,以降低自己的预期性焦虑。
其次,接受自己有“一感到紧张,就会尿急”的现实,相信只要自已不去过分关注,症状自然会缓解,就算同学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其实,别人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关注你,是你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了。
行为调整方面,掌握自我放松技巧,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感觉紧张、心烦气躁、坐立不安的时候,握紧双拳,绷紧肌肉,持续1-2分钟后放松,然后作三次深呼吸。听课时,用主动发言、多做笔记、多思考等方式让自己转移注意力。积累了几次成功的经验之后,就会大大降低对尿意的敏感度与排斥感。而在宿舍或者家里,可进行尿意控制训练,就是在有尿意之后,不要急着上厕所,带着尿意去做一些事,使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人是有一定控制能力的。然后,把这个成果扩展到教室里去,逐渐减少课间上厕所的频率,最后放弃对纸尿布的依赖。
后来回访时,小丁的症状已大为缓解,学习情绪已不再受影响,她的体会是,不把它当问题,它就不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