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治疗,消除歧视——减少精神疾病的负担

作者:黄悦勤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应杂志之邀,在这里我想和读者朋友们聊聊精神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很关键、很实在的问题: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患上精神疾病后到底要花费多少钱7这在国内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论,让我们先来看看钱都花在哪里了吧f患病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的还需住院,或者终生服药;而在患病期间,病人不能参加工作,失去了劳动能力……间接上也有很多损失。想必这些加起来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目前,从全球来看,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竞有5种属于精神障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层出不穷: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造成的无所适从感,期望与现实相差过大带来的心理失衡……种种因素使得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不断攀升。我国目前有精神病性障碍的成人约1600万,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每年每10万人中有5-9人自杀死亡。预计未来10-20年,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老龄化与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将大幅增加,与生活方式变化相关的精神卫生司题(情绪问题、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精依赖)将更加突出,创伤性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而传统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仍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轻视治疗酿苦果

精神疾病是一个喜欢与人反复纠缠的疾病,特别需要规范、系统的治疗。但在我们周围却能见到这样一些病人,尽管他们的病情不同,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到位,治疗不规范,结果不仅病没治好,钱也白花了。

有一位年轻人,到北京上大学之前就已经确诊为抑郁症,但因为担心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受到歧视、影响升学,故而—直隐瞒病情,自费服用一些可以医保报销的药物,而且平时根本没有人监督服药,家人只是偶尔打电话询问—下。等到寒暑假,父母会把他接回家,住进精神病医院“突击治疗”,每次时间只有个月左右,尚未达到痊愈就坚持要求出院返回学校。这根本不能达到系统规范的治疗效果。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的压力逐渐加大,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直至无法继续读书而退学。这种放弃优越的医疗条件、不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造成的恶果就是病情恶化,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就是“别指望一劳永逸”。

还有一位大学教师的孩子,15岁前就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在多家医院接受过门诊和住院治疗,还随着作为访问学者的父母到德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接受了非常正规的心理治疗。但是,病情稍有好转便自动停药,家人也没有及时观察,认为“外国的和尚会念经”,凭心理治疗已经足够了,孩子的病已经痊愈了。谁知停药后不久,病人就出现了大量的被害妄想。在一次独自回老家的火车上,他不幸遭遇偷窃,行李连同车票全部丢失。一时间,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晕头转向地在途中的小站下了火车,结果走失。家长万分着急,在铁路沿线寻找,终于在半年后在一处容留所找到了他。当时他感染重病,生命垂危。接回北京后,家人花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请了最好的医生,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惨痛的结局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如果再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就是“私自停药酿悲剧”。

减轻负担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很多精神障碍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而其康复后的社会偏见也使他们的再就业困难重重,这一切促使精神病人贫困化加速。精神疾病的治疗率低直接导致残疾率高,病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照料的负担增加,劳动力资源丧失加重,迫使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慢性严重精神残疾者康复和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支出,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国家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可避免地增加。可见,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防治精神障碍、防范和减少精神障碍所致的不良后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减少精神疾病的负担,病人和家属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发作的病人,一定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确保病情达到临床治愈;随后,在维持期继续保证按时、足量服药,并定期复查。这是因为,首次发作的病人对药物是比较敏感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一旦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治疗就比较麻烦了,反复的次数越多,治疗越困难。

患精神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庭大都经济收入一般,大部分病人看不起病,即使实行了医疗保险,治疗的经济负担依然沉重。这说明,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在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以及国家总体扶贫战略中的体现还不充分,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群众依然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同时,过重的疾病负担也缘于传统文化和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要一个人坦承自己有精神障碍,到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在就诊过程中,始终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患病现实,或者抵触、排斥接受精神障碍的治疗。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鼓励大家消除对精神障碍病人的歧视(如某一单位接收一名精神残疾的工作人员,单位即可免除相应税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春晚的小品里,人们仍然有意无意地把精神病人作为讽刺、挖苦的对象。

让人们从内心消除歧视,从容地接受精神障碍的现实,需要社会多领域的共同努力。其中,媒体要科学宣传精神障碍的治疗,而不是危言耸听地称“精神疾病不可治愈”。另外,也要通过媒体的力量来呼吁大家消除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