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狂杀者的“心灵密码”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读者提问:我是一名5岁男孩的母亲,儿子是我们夫妻俩的掌上明珠。最近几年来,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有些男人到幼儿园或小学持刀行凶的新闻报道,看后总感到胆战心惊,唯恐我的宝贝也会遭遇到这样可怕的事情。我实在不明白,这些狂杀者为什么要对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下黑手呢?对这些残暴的狂杀者,是否有什么预防手段和方法?

曾教授回答:我可以理解你现在的担忧。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全,不要遭遇不幸和意外。虽然报纸屡次报道这种狂杀孩童的可怕事情,但是毕竟发生这样疯狂行为的概率是很小的,要不何以成为“新闻”呢?所以,你不要过分担心和害怕。

首先,让我们了解—下这些发作性的狂杀他人的行为与心理。最常见的理由是,一个男人,被他人欺负或嘲笑,失掉了面子,又不好和那些欺负他的对象去争理或反抗( 般对方是有权势的),就采取这样消极性的疯狂行为,毫无选择性地乱杀无辜的弱者。这样的狂杀行为,实际上在世界各地都有所闻,只不过行凶武器和方式不同而已。

根据专家的调查与研究,行凶者大都是男性,属于消极被动的性格,即平时不习惯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受了欺负只是忍受,不与人当面对抗,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温顺的人。等到事情发生后,大家才会惊讶地说,想不到像他这样的人还会干出这样残忍的事。从行凶的动机来说,有的狂杀者是觉得受到领导的不公平对待(而不敢抗拒)、被同事歧视(而无法对抗),特别是最近被单位处罚或被开除、解雇而丢掉工作,或者升迁无望等。还有的狂杀者是在校学生,因为不满意老师给的低分,或者被强势的同学欺负又无处宣泄,而采取极端的行为。也有狂杀者最近被女朋友遗弃而怀恨在心,认为女方家人看不起他,而去杀害女友,包括女友的父母及家人,等等。

除了这些较常见的情况,还有一些情形就是,狂杀者有时是患精神病的患者。如妄想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是持有被害妄想的偏执病者。这样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受幻听或妄想的影响而采取凶暴的行为,一般说来,外人无法了解其行凶动机。

老实说,这样的情况不多见。除非狂杀者自己有特别怨恨小孩的心理,通常是不会向弱小的、无抵抗能力的孩童施与狂杀行为的。或许他们中有些入觉得小孩身体小又不懂得抗拒,是容易下手的对象。这好比有性异常的人,不敢跟自己年岁相同的成人对象交往,而专门喜欢找年纪幼小的对象发泄自己的性欲似的(被称为恋童症)。也就是说,针对比较容易行凶的幼小孩子去发泄自己的怨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狂杀者在行凶之前曾和幼儿园的负责人有矛盾或过节,才会特别找幼儿园的孩子行凶。有时是自己患有恋童症,在幼儿园工作时,曾经对幼儿园的孩子发生过躯体性的爱抚行为,被孩子向老师告发,因怀恨孩子而采取报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