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生活”,赶走我们的快乐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第一篇:有一种生活,名日“赶”

小张在英国获得金融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回到家乡,本来踌躇满志,准备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一年后,他却因为抑郁症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他对心理咨询师道出了他从求学到求职的经历——他给自己设立的人生梦想是30岁时能够享受到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名车、豪宅,享受富豪的生活。大学毕业后,本是生物学高材生的他放弃了较为轻松但收入不高的留校任教的工作,毅然决定去国外留学,学习在他看来最容易“来钱”的金融专业。而且连留学国家都选好了——英国。不为别的,就冲着英国一年硕士、两年博士的“速成教育”体系去的,这样他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自己所希望达到的成功所必需的资本……然而现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转换专业有难度,他不得不先读了一年预科,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硕士课程。他感到已经没有时间继续读博士学位了。于是,他回到国内开始找工作。

为了能尽快获得高额的收入,他选择了某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以聪慧的头脑和机敏的反应顺利地击败了数千应征者,成为这家事务所中的一员。这家事务所有两大出名之处,一是高薪高福利,二是高强度高效率。上岗不久,他就体味到了老板在上岗训话时反复向他们强调的“勤奋’’是什么意思——整个事务所就像是一架飞速旋转的机器,你就是其中的一个齿轮,如果你手头的工作不能干完,就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进度。你就连眨眼时都不能停下手头的工作。不少新人都在三个月试用期未过就被淘汰,只有他能够跟上事务所要求的工作进度而得到老板的赏识。

一年后,他以优异的工作业绩顺利获得晋升,年薪涨到了15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以至于需要不停地加班才能完成任务。失眠、吸烟量增加和颈椎疼痛缠上了这个还不到30岁的小伙子,似乎工作的强度已经逼近了他负荷的极限,而他身边的人却仍然“游刃有余”地推动着整个事务所飞速前进,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赶不上大家的进度了。他曾经充满信心地认为自己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获得的目标却离他越来越远。终于,在一次工作中,虽然他已经非常努力,但仍然出现了重要纰漏而使客户蒙受损失,最后被老板降薪处罚。他为之奋斗的动力和自信心在那一刻被彻底摧毁,他很快陷入到了抑郁情绪中……

小张的人生信条决定了他不得不用一种赶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条件是否适应这样的强度。正如他自己对这段经历所总结的那样:“我从20岁开始就从来没休息过,每天都是那么紧张,在人生的道路上别人是走着前进的,而我却是在跑,我以为可以比别人更快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我错了,我跑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现在,我离我的梦想似乎只差一步了,但别人都从我的身边跑过去了,我却连往前爬一步的力气都没有。”

21世纪的中国正走进“赶时代”。一方面,我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各个方面,连跑带跳地赶超着“西方列强”: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在加快着我们自己生活的节奏——上班,要赶点打卡;出行,要赶地铁赶公交;吃饭是快餐;寄信要用快递……走在大街上,总感到自己的步伐比别的人慢,电脑只要半分钟上不去网就急得抓耳挠腮;排队最好能加个塞才觉得高兴,或者总感觉自己旁边的队伍比自己这一队速度快。

其实,不只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就连我们的心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这样的生活甚至融入到我们的心态中:做事,最好能名利双收;创业,最好能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就连教育孩子,速成班似乎也更能吸引家长的目光!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是什么力量在上紧我们的精神发条?

第二篇:探寻“赶”心态

社会竞争中的“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因为受到干扰而未能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作为“白领”阶层的脑力劳动者,其工作节奏日趋加快,心理负荷亦日益加重。特别是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所以,紧张也往往是持续存在的。这些紧张感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感到自己无力控制的事物的压力,往往导致“齐加尼克效应”,使我们感到更加疲劳。

这种现象就如同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而在人类的社会竞争中,落后者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从而导致成功者相对更有信心获得新的成功,而越是落后者压力越大,越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优胜劣汰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到“赶”生活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而赶的代价则是过度的压力透支了我们的心理能量,近些年曾多次出现的职场人士“过劳死”的现象就是警示信号。然而,这非但没有引起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就连普通员工也并没有因此而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很显然,这个效应并不是我们追求赶生活的唯一原因。

第三篇:慢下来生活,其实一点也不难!

大工业时代延续至今的“赶文化”,使全世界40%的职场人士患上了“快节奏综合征”。这些人身心整日被工作的忙碌和焦虑充斥,他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导致身心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鉴于这种现状,许多国家掀起了抵制做“时可奴隶”的运动,号召人们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让生活更加人性化。在当下,或许还会有人鼓吹快节奏生活和单一的成功标准。但是,当我们自己觉得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时,就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科学的调整。

首先,要对“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快节奏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薪的背后必然意味着高压,既有高薪又无高压的职业,一定意味着大家挤破头地去争抢。当我们步入职场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由此将要面临的风险作个恰当的匹配,免得陷入“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的心态中。

其次,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态度——既要学会摒弃慵懒颓废的人生态度,也不要随波逐流,盲目地跟从大众化的人生成功理念。针对前文中那个小张的经历,咨询师问了他一系列的问题:“你光想着30岁获得成功,你的成功标准可被量化吗7比如房子要多大才算豪宅?车子要多少钱才算名车?如果你30岁获得了这些成功,那么30岁之后你准备干什么呢?如果在30岁你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那40岁达到可不可以呢?多出10年对你有什么损失吗?”

其实,正是由于我们将成功的标准定义得过于单一,又过于严苛,才容易给自己一个“输不起”的心态,让自己在众人激烈的竞争中“赶”起来。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某家大广告公司在同一年招进了两名女大学生,她们的学历和工作能力几乎相同,但几年后的发展却完全不一样——第一个女孩看重这个行业丰厚的收入,立志在这个行业闯出一番事业。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她不得不加班加点,把包括男性在内的其他职员的业绩都远远甩在后面,她很快就获得了晋升。公司的高强度工作不允许员工工作家庭两头兼顾,她舍不得放弃自己已经获得的主管职位,一次次放弃了成家的机会,35岁了仍然孑然一身,然而35岁的她已经难以胜任整日加班的工作,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另一个女孩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行业不适合终身发展,所以,她在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寻求转型。她在28岁的黄金年龄找到了一个能理解她、关心她的丈夫。一年后,她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在家做了四年家庭主妇。慢下来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利用这段时间,她一方面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读了硕士,还学了当前比较时髦的营养师。四年后,她重入职场,带着新的知识在某医疗公司做了高端客户的健康顾问,这时的收入虽然和四年前差不多,但这是一个随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收入会越来越高的终身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