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有自杀企图的人,往往是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或无助,认为自杀是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倘若他们认识到自己并非死路一条,还有希望,并非孤立无援,还有人愿意提供帮助,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杀的风险。“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调节失衡的心态
自杀常常发生在“期望值”与“自身应对能力”失衡的状态下,即期望值显著高于自己的能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因此,要学会将大而笼统的期望值分解为小而具体的目标,或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来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举个形象的例子:气球飘在空中,压力不可避免,有些气球遇压会爆掉,而更多的气球是变形或避开压力,依旧飘在空中。
推迟作决定
自杀往往是一念之间,转瞬即逝。所以,要允许“有想法存在,但行动慢半拍”。告诉自己,我还要再等24个小时,或再等一个星期吧。把思想和行动的距离拉开,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情绪化的影响,即“三思而后行”。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来不得半点草率的尝试。
情绪是你的一部分,正如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一样,50%的人曾认真考虑过以自杀作为解决难题的方式,为什么这些人最终没有采取自杀行为呢?答案就是:时间。时间是一剂良药,既使没有专业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自愈的。人的处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伤痛和愤怒的情绪也是可以缓解的。
寻求或不拒绝帮助
美国著名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言:“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对于很多想自杀的人来说,似乎已没有别的出路可以选择,“想自杀”的念头力量真实、强大而又直接。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大部分曾经有过自杀企图的人,事后往往庆幸自己还活着,他们回忆起当初自己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而是想要终止痛苦。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当时却有些迷糊了,仿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为什么会这样呢?情绪化使然。抑郁时如同戴了墨镜,消极悲观地看待自我和周围世界,消极地预测未来,从而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情绪是波动变化的,随着情绪的改善(墨镜的摘除),一切看起来都将会完全不同。
认识到这_点至关重要。此时不要独处,尽量与他人交谈,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甚至找一个陌生人交谈都可以。
自杀表面是一种解脱,但却无法反悔
用自杀解脱一时的烦恼,这将是人生的最后一个决定,是无法反悔的。那么能否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先尝试一些其他方法呢?
借酒浇愁,愁更愁
通常,苦恼的人会借酒精或毒品来麻痹痛苦的感觉。这可能使你得到一时的解脱,但其结果只会蒙蔽你的心智,损害你的思维能力。酒精或毒品加上自杀想法足以致命。当一个人将自杀看做一种出路时,他也许并不是真的想死,但在酒精或毒品的作用下,他可能就会最终失去自我控制力。所以,在遇到强烈的打击无计可施时,千万不要饮酒或使用毒品。
想想身边的亲人、朋友
自杀好比在认识你、关心你的人身边引爆了一颗炸弹——失去你的亲人、朋友成了牺牲品,他们将承受着你遗留下来的痛苦。越是和你亲近的人,越是痛苦,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你的家人。
“我不在了,其他人会活得更好”,这是自欺欺人的谎话,他们不会活得更好。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在噩梦之中,除了悲伤之外还有愤怒,假如他们做了对不住你的事,你的自杀剥夺了他们改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