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移情见诸行动

作者:赵晨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咨询师王欢发现,在最近的案例中,自己对来访者陈某的关注度要比别人高得多。每次咨询,自己都表现得更为亲切,更想帮助这个青年人走出困境。

陈某是个大二的男生,一直以来对学习都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交,问其原因,他总是回答说:“这些书本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毫无用处,学校现行的教育也不能够把我们打造成所谓的人才,不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欢很担心他的状况,因为一个学期不交作业意味着没有平时成绩,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结果可能就要挂科甚至留级。她很想帮助这个没有斗志的年轻人,每次都耐心跟他讨论问题,甚至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他。

可是陈某却对她说:“我觉得您说得都对,可是我有自己的想法,请不要再将时间浪费在我身上,您的路和我的路是不一样的。”

王欢忽然感到一阵莫大的悲伤,她很大声地对陈某叫道:“好吧!随便你!你就是一个永远不知道体会大人苦心,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从此,陈某再也没有出现过,王欢也像丢了什么似的郁闷了很长时间。

在本案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度超出了咨询设置:她把自己的私人联系方式留给了陈某,以方便陈某有问题时能够联系到她,但是在遭遇到陈某拒绝帮助的反应后,王欢忽然被触发了某种情感,甚至失控指责陈某,导致关系破裂。

督导发现,这一切都源于陈某很像咨询师的弟弟。王欢的弟弟在上高中时开始不爱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父母操尽了心,而王欢那个时候远在外地上大学,不能回来教育弟弟,最后,弟弟只能早早在社会闯荡,结果因认识了不良青年而误入歧途,深陷牢狱。

王欢对自己当时不能帮助父母教育弟弟一直感到很内疚,所以,当面对具有相似问题的陈某时,便唤起她对当时未能教育好弟弟的补偿需要;当陈某拒绝她的帮助时,就像弟弟当时不听家人劝说一样,激起了王欢曾经的情绪。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把自己对父母、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并对咨询师作出反应。同样,咨询师也可能会对来访者产生反应,这是一种指向来访者并以满足咨询师自身的心理需要的反应。

当咨询师发生移情时,他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可抗拒地被来访者吸引,或害怕来访者的离开,或对来访者生气。他可能会答应来访者的很多要求,错过某次治疗机会,或者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破坏咨询设置的行为,比如随意延长咨询时间,降低收费标准,等等。

如果对这些情绪和行为不作正确的分析、处理,将会成为咨询的障碍,影响咨询效果,甚至给双方都带来伤害。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移情呢?

意识到情绪的发生

要能够发现自己的移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境下,当时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这些可以通过咨询师自己与同事的讨论或者通过督导来进行。

找到问题的根源

要通过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分析,来对过去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容易激起自己情感反应的冲突点有足够的敏感。因为来访者所谈的事情,很可能也是咨询师经历过的,并诱发相应的情感反应。所以,这就需要咨询师有足够长时间的自我体验,以发现自我成长中的问题。

实际上,咨询师的移情是帮助我们深度理解来访者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此时,咨询师不要让自己的移情见诸行动。所谓见诸行动,就是用行动来表达自己隐藏的情绪或冲突。假如咨询师被来访者所讲的内容激怒,千万不要在愤怒情绪下讲不该讲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毕竟,这时往往会出现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的情况,坐在对面的人不再是来访者,而是曾经的某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