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被啃族”的苦辣酸甜

作者:许圣义 许昌浩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角度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到达—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时移事异,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的“变异”所颠覆。根据笔者从事多年老干部工作的业余调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之下,在中国城镇中,有45%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称为“啃老族”。那种千百年来人们所崇尚的“老有所养,乌鸦反哺”的人生规律正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甚至被改写。当前比较产峻的现实是,众多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且还在坐吃老人们微薄的养老金。这不仅给退休老人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也带来了精神压力,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

“啃老”类别:子女“啃老”心态各异

家住河南省内乡县城的周伟,今年36岁了,至今还与父母合住,连对象都找不到。他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睡到中午起床,等父母做好饭吃饱后,就去小区门口或者附近花园和退休老人一起打牌、下棋,或同邻居离退休的老干部和轮休的职工们呼朋唤友地一块去钓鱼,吃过晚饭就在家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或打牌“斗地主”,或打麻将垒“长城”,非玩到筋疲力尽到半夜才睡觉。周伟的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他说,儿子自幼娇生惯养,不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后,工作一直不好找。经人介绍,周伟去一家单位当保安,可没干多长时间,就因为上班懒散、不守时、喝酒打架被“炒鱿鱼”。父母也曾经让他参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可是周伟觉得那些“低档次”的工作,让他无颜见人。

笔者曾反复深入到这些“啃老族”当中,体验他们的家庭生活,与他们的父母促膝长谈,大致把“啃老族”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如今,一些年轻人坐吃父母的养老金,觉得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在这些人看来,“父母挣的钱就是供我花的”,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河南省南阳市某中学家属院,笔者采访了许先生夫妇。许先生原是一名中学教师,老伴欧阳女士原是市直某幼儿园的副园长,他们有一个独生女儿,自小爱如珍宝,女儿长大后选婿嫁出时,光陪嫁就几乎花光了家中积蓄。老两口退休后每月可拿到3000余元的退休金,日子本应过得去。可是,五年前,他们的女儿离婚了,带着孩子回到娘家与许老夫妇生活在一起。后来女儿又下岗了,在家一待就是四年。许老先生说:“自从女儿没了工作待在家中后,她的生活就变得十分单调:每天除了早晚接送孩子外,就去邻居家打麻将,吃过晚饭便在家中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直到半夜才睡觉。四年了,女儿每天以养老的心态在家里白吃白喝,身上没钱了就伸手向我们要。我们想,女儿还年轻,不能总这样。我们曾苦口婆心地多次劝她出去找点事做,就算不为了我们,也要为她自己的孩子想想呀。她却说不想工作,只想过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有一部分“啃老族”感觉自己“啃老”是被迫的。“结婚自然要买房,女朋友还要求一步到位,现在房价高得吓人,父母不支援根本达不到女朋友的要求。”河南省淅川县的小康被列入“啃老族”,他感到很无奈。他说,自己也知道动用父母养老金有点残忍,可是光靠自己的力量买房结婚实在是不可能。老家在河南省内乡县城的方兴海本科毕业后考研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感到很沮丧,他在郑州市试着应聘过一些公司,但看上眼的人家都嫌他没有工作经验而拒绝;而愿意要他的,他又觉得待遇太低或专业不对口。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至今他还得靠父母的接济生活,心里总觉得不忍。父母已经退休在家,退休金特别低,老两口每月加起来还不足2000元,因为自己的拖累让父母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也感到很内疚。如今老两口的最大愿望就是儿子抓紧找份工作以实现自立,也好让他们老两口过上舒心的日子。他们说不图儿子养活,只图儿子自强自立。

刁蛮型

“刁蛮型”子女花父母的养老金不但不领情,反而稍不顺心就对父母施暴(心理和身体的),有的甚至采取极端的行动。2009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河南省镇平县,仅仅因为母亲当天没有给他10元零花钱,29岁的男青年黄某竟然持刀将自己的母亲杀害了,并捆住自己的手脚,制造被劫假象。南阳市中级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手段残忍,情节、后果特别严重,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啃族”的苦辣酸甜

在城市,我们不时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啃”的情景。他们中有的退休后四处打工接济子女,有的卖掉自己的住房将钱给子女,自己却身居陋室,有的接送孙辈买菜煮饭,成为子女不花钱的保姆……“被啃族”各有苦衷。虽然一些人的家庭比较困难,但做父母的总是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即所谓的“寒门养贵子”。

笔者原先以为“啃老”的责任只在儿女—方,但通过调查研究后方知道,“啃”与“被啃”各有缘由或无奈。从被“啃”老年人角度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面对要靠上辈养活的“啃老族”,他们的父母总是不愿积极正视,而是持以被动、顺从的态度。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长舍不得,看着孩子整天在家里混日子,心里虽恨,可又没有办法,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只有养着吧。再说谁叫咱没有地位和权势不能给孩子安排个像样的工作呢?”河南省新野县的冯大妈和孙大娘两家都在为家里靠父母养着的“啃老族”犯愁,可是也没有办法。长期待业在家的孩子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吃喝开销全都靠父母。本来可以靠养老金过得不错的父母,平时自己的日子过得抠抠搜搜,而对孩子的要求却总是尽量满足。

大部分老年人被“啃”是出于无奈。但也有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儿女做牛做马,儿女不“啃老”,做父母的还不舒服呢。河南省南阳市的一对年轻夫妻双双下岗后带着一个小孩子常年在岳父家里白吃白住。后来他们经商后赚了一笔钱,不再吃二老的养老金了,结果这两位老人几乎同时大病了一场。“岳父岳母感觉到他们老而无用了,连女儿和女婿也不登门儿了”,女婿随后说出了原因。等到一家三口重新住到二老家中后,岳父岳母每天清晨往菜市场跑,顺便在公园里活动—下身子,赶紧回来做饭,然后是接送外孙上幼儿园,身体反倒越来越硬朗了。“在儿女面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天生是‘贱骨头’”,一位退休老教师不无诙谐地说。还有的父母不但考虑儿女现在的生活,还惦记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南阳《晚报》有篇文章,题目是《子女养老,父母买单》。说的是河南省南阳市某高校的本科生汪江涛在家已经“闲”了一年多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工作。每天他都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当同学和朋友白天上班时,他就在家睡觉,当人们夜晚休息时他却到网吧里上网、打游戏,或去茶社里搓麻将打牌。看着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的儿子,汪某的父母常常犯愁。他们说,虽然不用他赚钱养家,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离开了父母他可怎么办?为了保障儿子的未来,汪某的父母出钱为其上了养老保险,还买了十多份大额人寿保险,渴望父母死后为儿子留下大笔的保险金保障其生活无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然,也有心“硬”的老人看不惯子女的“啃老”行为,敢于撕破脸皮的。河南省内乡县离休老干部曾某就是一例。一年前,老人的独生子以急需钱用为由,将老人的养老金存折拿走。开始的几个月,独生子还送给他一两百元的生活费:后来竞分文不给了。为了生存,老人几次向儿子索要存折,结果不是得到儿子的支吾应付,就是遭到儿媳的冷言相对。无奈之下,老人愤而要求社保机构停发自己的养老金。后经调解,儿子自愿把存折还给老人,并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也自愿每月从养老金中拿出一部分,给儿子补贴家用。

莫衷一是话“啃老”

对于“啃老”现象,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是‘啃老族’活生生的画像。”——这是民间谚语,也是大众贬语。

“出现‘啃老’现象是父母的问题,你不让‘啃’他能‘啃’得到吗?我的孩子就不是这样子,工作努力,薪水可观,每月还能交父母一些孝敬钱,我觉得这才是正路。”——这是一位未被“啃”者的感悟。

“孩子学没上成,到企业上班又不景气,难以自立哟,你说我们当老人的不管他们结婚买房什么的,叫谁去管啊?再说,我们的积蓄,我们所做的一切还不都是为了儿女吗?”——一些做父母的正在被“啃”却又毫无怨言地说。

“人只要满18岁,就应该自立,1000元的事找不到,那就找600元的去做。——这是一对不愿“啃老”的青年夫妇最朴实的说法。

“我不明白,为什么让父母帮着看看孩子,竟也成了‘啃老族’的一个特征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的经济压力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大,可很多孩子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人站出来,高声地斥责我们的父辈是‘啃老族’?”——这是一对“啃老”却又似乎理直气壮的年轻夫妇的话。

“那些天天在谴责‘啃老族’的人,麻烦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借助父母的力量去完成结婚甚至安居的梦想?难道说,我们愿意看着年迈的父母再为我们的生计负担吗?”——这是一对对“啃老族”一词颇为反感的“准夫妇”的辩驳理由。

“啃老”问题似乎一时难以说清楚,似是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总体上说,人们对“啃老”现象还是赞同的少、反对者众。

社会学家:“啃老”问题不能简单视之

在调查研究期间,笔者就“啃老”问题专门请教了郑州大学伦理学会秘书长、郑州大学教授许圣道老师。许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啃老”的问题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中国国情决定,由于人口众多,加之科技的发展,过去企业10人的岗位现在3人就可以了,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如今社会就业压力过大,甚至连过去被誉为从“象牙之塔”走出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也成了“毕业就等于失业”人群。现在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到了应该参加工作、独立生活的年龄段,却因为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没有“满意”的工作,宁可在家里吃父母的,也不愿“委屈”自己,甚至结婚生子之后,仍然让父母养着。反之,在老年人的养老金得到“确保”以后,这笔钱倒成了子女的希望,成了他们的稳定收入。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家的独生子女因为家境殷实,全靠父母养活,吃穿无忧,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其父母也乐于养活子女,“啃老”问题在不同的阶层普遍地存在着。

许圣道教授说,“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是否成熟,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社会,致使到社会上谋生艰难,以至于变得不愿去谋生,只好靠父母过活。而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从小没有优越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父母也无养老金之类的财钱供子女们来“啃”,这些年轻人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事实确实如此,年轻人如果没有“啃老”的条件,反而会催生奋发图强的愿望。

许教授认为,“啃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家庭、道德、伦理、法律、传统文化、习俗、教育、经济等等诸多问题,譬如我们的教育体制、劳动就业机制、社会保障体制,我国的传统观念与习俗,等等。因此,要解决“啃老”现象,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并非一时一处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怎么办?——社会携手共破难题

目前,“啃老族”、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社会的一大难题。要消除这种现象,解决这一难题,不是一个部门两个部门的责任,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父母有责任吗?有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甚至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抱在怀里怕摔了”,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问题。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悬崖峭壁上的松柏久经风霜雨雪而坚韧屹立,温室的花朵却怕见阳光日晒、难经雨雪风霜。

教育部门有责任吗?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在学校接受的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却被忽视。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唯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了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此外,劳动岗位的不充足,工资的低位,住房的高价:经营事业的风险,以及社会流行的吃喝玩乐的攀比风等等,都可能把一些年轻人推向“啃老”一族里去。

当然,作为“啃老族”来说,应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痛下决心,加以改正。毕竟,“啃老”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俗话说,“自己做的饭吃着才香”,常言道,“自立才能自强”。年轻人应该创造自己的事业,应当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应该享有自己心安理得的经济生活。再说,父母终要故去的,倒在父母身上终不是生存的长久之计啊。笔者不是说年轻人不能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问题是不能依赖,更不能死乞白赖地靠父母过活。如果把家庭、父母当做自己出去创一番事业的动力和后盾,何愁养不活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