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你的出路在何方?

作者:高文斌 范晓兰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近些年来,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升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心理老师也逐渐走入了中小学校园。但是令很多心理老师寒心的是,自己的处境似乎有些尴尬。请看心理老师小苏的故事:

坚守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两年前,小苏拿到心理学硕士学位后,经导师的推荐来到市里的所重点初中,成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心理老师。上班第一天,副校长带小苏参观了学校刚建设好的心理活动室,活动室宽敞明亮,分为几个功能区,里面摆放着几台簇新的仪器设备,满满几大架子的沙盘道具和图书。副校长介绍说这些都是统一配置的,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小苏,学校将会对她负责的心理辅导工作予以充分的支持,有什么困难和需要随时可以找他。这些都让小苏暗自感到自己“生逢当时”,为自己的所学找到了一席用武之地,对即将到来的“心理老师”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热情,并向学校提交了自己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各项工作计划。

然而,一年过去了,小苏却发现自己的工作开展得并不像预计的那么顺利。小苏所在的初中三个年级共18个班,按照学校的规定,小苏负责给各班上心理课,这样每周就需要上10-12节课。但一学期下来,小苏其实每周都没有超过8节课,因为经常有别的学科老师来找她“借课时”,尤其是初三年级的老师。小苏在“一切为中考服务,一切为中考让路”的氛围下,对此也不好多说什么。甚至有一次校领导找她征询意见,说有其他任课老师建议学校取消整个初三年级的心理课。小苏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她坚持谈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学校决定从初三的下半学期开始不再开设心理、美术、音乐等所谓“副科”课程。

小苏的另一项主体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可一年下来,主动来找她做心理辅导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一次她上课时观察到班里有个女同学情绪有些异常,下课后便主动约她到咨询室谈谈。可那个女同学却对她说:“苏老师,您千万别再找我谈话了,谁不知道来这里的人都是有神经病的呀?我又没有什么毛病!要是让别人知道我进过‘白公馆’(学生给咨询室起的外号),那他们就会以为我是一个叛变的‘共产党员’了,那我在同学面前怎么拾得起头来呀!”虽然小苏给她解释了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但她再也没有来过咨询室。那位女同学说的话让小苏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虽然找小苏的学生不多,但来找她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倒是络绎不绝,要么是让她帮忙一起“教育”班上的“问题学生”,要么就是家长来向她打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跟她说什么“秘密”,这些都让小苏一时感到有些难以招架和应付,渐渐感到自己做什么都力不从心,什么都做得不好。.

除了这些猝不及防的事情外,小苏还经常被领导叫去帮忙,比如什么检查食堂卫生呀,组织学生防火演习呀,新生军训服装管理呀等等,这些事情让小苏感到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疲于应付,都没有精力好好地备课了。她羡慕那些可以定期去外地进行学科教学经验交流的老师,而她入校年多来没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

让小苏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带语文的老师居然羡慕地对她说:“你们心理老师多好啊,上课又轻松,不用批改作业,又不用考试,没有人来追问你模拟考试的成绩,也没人拿分数排名来压你。”这些话让小苏困惑不已,为何别人对自己职业的评价和自己的理解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到底心理教师在学校里该发挥什么作用?自己对心理教育的这份执著,到底值不值?

心理教师面临的困境

虽然在我国的一部分中小学已经配备了像小苏这样的专职心理老师,但更多的情况下,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是由如德育老师、大队辅导员、团委的老师、班主任或某个任课老师兼职来做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心理教师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尴尬位置和处境,它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上:

心理教师的尴尬身份

有许多中小学的心理教师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还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没有正式编制。除了教授心理课外,大多数心理教师在学校内还担任一定的行政工作,导致心理老师觉得在学校缺少归属感、身份尴尬。此外,心理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所有教师中最清闲的人,而且评职称、评优秀、评先进都落后于其他任课教师.这些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造成心理教师队伍的极度不稳定。

心理教师的工作性质被长期误解

“育心”工作本来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短期内很难看到什么具体的成效,很多教师同行和家长对心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其他学科教师感觉心理课就是哄着学生们玩儿,心理咨询就是跟学生们聊天,认为这是最轻松的一门课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心理出了问题,学校会全部交由心理教师一人负责。

学生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分数,即使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也会比较回避,或根本不予重视,心理教师很难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心理课,认为心理课是轻松的有趣的,是把他们从繁重的学业中暂时解脱的一个“游戏时间”,但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来自同行、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误解,很容易使心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对工作本身的意义产生怀疑。

心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障碍重重

在多数中小学里,心理教师都是单打独斗的“光杆司令”,一切工作都是靠自己学习与探索,在课程培训和与同行交流方面,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虽然现在很多社会机构和组织在开展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但从时间和费用方面,学校都很难支持心理教师参加这样的培训。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心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个人职业发展,甚至造成职业枯竭,心理教师自身也会因此陷入孤独感和焦虑感之中,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为心理教育正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真正在学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既不能把心理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把它等同于德育工作,需要逐渐厘清心理教育的本质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框架和工作机制。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支柱之一

无论是包括由社会和家庭施加其影响的广义教育还是由学校等有组织的、专业化的机构开展的狭义教育,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人的生理、智力和心理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分别是由体育、智育和心育来实现的,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也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础支柱。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能否正常、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工作,需要这三个支柱的协调发展,其中心理发展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若是淡化了心理教育,就像“木桶短板原理”一样,短缺的心理能力会严重制约学生全面、多维、健康地发展。

心理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成长性问题

心理教育不能只盯着少部分同学的个别问题,这会使得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内被逐渐边缘化,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在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与促进作用,更无法实现心理教育与智育、体育的协同配合。心理教育要更多地强调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如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应激能力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任务和目标

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支柱之一,有着自身独立的工作领域,那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建立和健全一个多维度的人格体系构架。因此,需要在学校的教育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另外,心理教师和其他学科教育的老师之间还有一个协作的任务,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包括学生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个体独立生活的能力等。

总之,心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都是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善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并且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心理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技术,去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

心理教师如何站准位置?

通过以上对心理教育这个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到,要真正解决小苏老师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我们需要从心理教育体制上着手,突破“心理健康教育”的既有概念和框架,逐步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情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也只有这样,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地发挥作用,也才能成为学校教育重要、有效的组成部分。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对心理课程进行学科指导

目前,心理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大多是使用自己编订的心理教材,或者根据校本教材进行授课。这就会导致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模糊,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评估。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和机构应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使心理课程逐步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构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考核和培养体制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教师的资质和专业背景不太统一,师资力量很不均衡,心理教师的教学绩效很难考核。因此,亟须有关部门牵头,动员各界专业资源和力量,逐步制定、出台学校心理教师的上岗标准、工作规范等制度,同时建立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心理教师培养进修制度,才能最终从制度上系统保障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建设心理教育的效果评估体系和评估手段

同其他学科教育需要教学效果评估一样,对心理教育的教学成果也应该有相应的评估指标,以不断促进心理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评价任何教学效果的优劣,都必须是针对同一个目标或在同一个标准下而言,因此,建立有效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工具,才能真正提升心理教育质量和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大力推进心理技术的应用和心理教学工具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心理科学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性转化,结合心理教育的特殊形式和需要,不断研发心理教学工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进行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心理教育学科地位的有效途径,最终也能彰显出心理教学和心理教师的价值。

心理教育和心理教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而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完善则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学校主管领导的创新意识,需要各学术研究机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更需要广大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扎实的教学实践,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全面整理,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学校心理教育的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心理教师的处境,使其逐渐站准自己的重要位置。(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