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恋”这档子事儿

作者:许圣义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当我们看着一个个从容而又安详的身影,当我们看到一张张慈祥而又温和的面孔,我们为我们父辈的幸福而感动,但老人的心情你能理解吗?老人的尴尬你能体会吗?他们除了衣食以外的其他需要你能够感觉得到吗?

理解老人,让他们的夕阳真正魅力起来,请看——“晚恋”这档子事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当我抱着偌大一部《婚姻法》观察中国的婚姻领地时,才惊诧地发现:婚姻自由的旗帜并未真正插上老年人的王国。’我们很有必要为3360万孤寡老人呐喊:老年人也要争取婚姻自由!

这种呐喊绝不是未雨绸缪,也不是耸人听闻。

我们的父兄们曾经用他们的笔呐喊过、倡导过婚姻自由。《李二嫂改嫁》那委婉的唱腔,《刘巧儿》那激越的旋律,《小二黑结婚》那淳朴的台词至今还在我们耳边回荡……不过,那呐喊都是为多彩年华的年轻人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老了需要有个伴

天上的大雁,池塘中的鸳鸯,如果猎人击中了_一只,不久,另一只必将在凄惨的哀鸣声中绝食死去。

“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如果夺走了他的伴侣,把他隔离起来,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性格就会扭曲,千百种感情就会在他心头升起……”狄德罗在他的《修女》一书中如是说。

当那些丧偶老人从极度的悲怆和对配偶的怀念中醒来时,他们首先感到的是孤独,“出门把锁,进门一盏灯”,连个说话的人儿也没有,少了感情交流的对象,而这感情又是其他亲人所不能替代的。即使那些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他们同样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和折磨,日子变得漫长起来。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证明,人在精神愉快时,可以分泌出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激素,使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当人孤独悲伤时,则会使各种有益的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失调,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莫过于恶劣的心境。

有人曾对1000余对老年夫妇作过调查,发现,如一方患癌症死亡后,另一方因思念、孤独、抑郁而最终也患癌症死亡的约占35%。据说这是因为由孤独感发展到抑郁后,可以激化癌细胞的发生与扩散,使老人易患癌症。而老人再婚不仅可以消除孤独寂寞,医治精神创伤,增强免疫功能,而且美满的性生活也有利于活跃器官功能,有助于健康长寿。

在专家们归纳的影响人类长寿的诸种因素中,40岁以上仍然独居或离婚后未再结婚(包括离婚不离家的),以及40岁以下丧偶的情况,被列在首位。

人,是不能没有伴侣的。一旦失去伴侣,孤独就会占领原来属于伴侣的那个空间,而这孤独后面,潜藏着重新得到伴侣的渴望,这种渴望之情是任何亲情或友情都无法填补的。

失去的既已失去,他们不能生活在回忆里,应该向昨天告别,带着希冀和渴望,欣喜和激动,欣欣然走向明天。

为了高尚的或不太高尚的目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在不少城市,人们看到了老年婚介所工作人员的忙碌,看到了老年报纸杂志征婚广告的兴隆。

河南省内乡县妇联2004年下半年成立了所老年婚姻介绍所,五个月中前去登记的老人达450多名,其中男性年龄最大的86岁,女性年龄最大的68岁。一年多的时间里,有1100多名老年人前去登记。河南省西峡县老年婚介所开办不到一年,去登记的达680人:河南省淅川县、邓州市的老年婚介所开办两个月,去登记的分别有249人和476人。 位88岁高龄的老人也去登记了。

她,一个旧社会的童养媳,人们没有想到,60岁花甲之后,又嫁了一个男人,俩人过得和和美美的。村里的人都说老太太老来有福气。

“她这一辈子两次嫁人,都是在生活不下去的时候。老来这一次不是死了儿子,无依无靠的,不会走这一步的。要不是那老头有钱,她也不会寻他。”村旁水渠边洗衣服的女人们议论着。

她听了并不介意,私下里曾对老姐妹们说当初想跟那老头,是有谋生的想法,可是后来却完全变了o她说:“我真的是怕再过那种夜夜独守空房的日子,我再也不当那‘未亡人’了!”

不管爱情的成分有多少,正如她所说的,这是基于爱欲和生存的双重考虑。

这是一首爱的变奏曲,然而爱仍然是它的主旋律,只不过是那种人们常说的黄昏恋而已。

这也无可非议。对于那些“老有所养”问题尚未解决的失偶老人来说,再婚的双重动力是可以理解的。通往红地毯的重重阻力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老年人再婚逐渐由不赞成向着逐步接受转变,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再婚之路困难重重。

搭伴不婚很无奈。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丧偶者近4000万人。目前,仅河南省南阳市城区60岁以上单身老人就有1万多人,由于通往红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许多独身老人选择了不婚而伴、不婚而居的所谓“走婚”方式。

据河南省内乡县城关镇一居委会干部介绍,在他们的辖区内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最近经常怒气冲天地责骂子女不尽孝道,这引起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一番劝慰,了解到:老人丧偶后,子女怕其不能照料自己,就为老人请了一位乡下40多岁的保姆。谁知不久.老人就和保姆同居了。儿女们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年龄悬殊太大,又怕这个保姆另有所图,想将保姆辞退,于是就惹恼了老人。

有社会学家称,男女单身老人搭伴养老的现象为“走婚”,就是男女双方接触认识,感情融洽后,不定期走动同居,而不是全天候在一起,或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两人同居却并不登记结婚。

如今,这种老人不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在我国一些地区,单身老人生活安排选择“搭伴养老”和合法再婚者几乎平分秋色。

西峡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区的离婚率和再婚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老年再婚者明显增多。去年,60岁以上再婚男性和50岁以上再婚女性分别为51人、46人,占当年再婚人数的8%,而这一数字也只是城镇老人婚姻状况的一个侧面而已。逃避再婚有原因

独身老人有感情和交流的需要,让他们走出空落落的单身生活,选择异性伴侣,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那么,为什么他们选择“走婚”而不是再婚呢?采访中,不少人认为,老年人逃避再婚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规避再婚后的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由于老年人再婚后涉及赡养及身后财产分割等许多问题,因此,来自内心的纠结和来自子女的压力都很大。

二是为了避免与子女的矛盾。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反倒不理解父母想找老伴的想法。不少子女对父母再婚特别敏感,不结婚还好,一旦结婚很难接受。尤其是对母亲再婚,多数子女都觉得丢人。

三是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宽容。一社区负责人告诉笔者,以前人们对老年人同居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现在老人自己、子女以及周围的老人们,都觉得走婚同居、搭伴养老这种方式虽然不合法,但存一定条件下,不失为一个理性选择。

四是“走婚”留下了心理缓冲期,给老人留下较大的选择空间。从“走婚”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或者保持这样的关系,或者分手,或者结婚,无论走什么路,迂回的空间都很大。如今一些地方,人们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谅解与宽容:老年人可以“先上车后买票”,可以“试婚”后再领证,也可以始终“走婚”不领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不婚而居是老人们在现实矛盾与心身需求中作出的一个无奈的选择,当然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

郑州大学教授许圣道认为,老年人再婚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婚”,而在于“养老”,这是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年轻人对老年人求偶、同居、“走婚”、“试婚”等需求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这种同居得不到任何法律保护,因此,最好还是登记结婚。为了避免老人再婚带来的麻烦,可以在再婚前签订一个协议,将老人的财产、与子女的关系、双方养老、生病如何处理等问题一一写明,叫“协议再婚”,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再婚老人和子女的权益。

也有民政、司法部门的人士认为,不少老人“走婚”,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陈旧的社会观念仍在束缚着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规定,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以隐匿、扣押财产等方式干涉老年人再婚和与配偶生活的权益。他们呼吁,不论是子女还是社会,对独身老人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支持老人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