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晓燕是某市的文艺工作者。她性格开朗,对事物追求完美,做事十分谨慎,对健康问题格外注意。从小喜欢文艺的她,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加之人长得又漂亮,高中阶段成为文艺特长生,大学考进了艺术系,毕业后回到某市从事文艺工作。
晓燕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对女儿关怀备至:老公是私企老板,从事房地产工作,家庭经济富裕,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晓燕的生活可谓顺风顺水。
就在她乐享人生的时候,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表姐因妇科手术造成了输卵管粘连,导致不孕,后来只能领养了一个小孩。由于这次变故,表姐与表姐夫的感情产生了裂痕,表姐夫另寻新欢后不久,两个人离婚了。
去年的一天,晓燕突然感到腹痛难忍,经过医生仔细检查,确诊为阑尾炎。起初,医生认为她的病情不算严重,可以保守治疗,但她说痛得很厉害,只能选择手术切除。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晓燕眼含泪水,四肢颤抖,紧紧抓着丈夫的手。麻醉医生回忆说:“她的疼痛感很强,麻药比别人用得多,经过反复安慰才最终躺在手术台上。”
在手术进行中,医生们不经意说了句“关了吧”,晓燕在蒙咙中错听成“断了吧”。什么“断”了?她百思不得其解。术后,她心情烦躁,经常忍不住和家人吵架,医护人员怎么护理也不满意。更麻烦的是,她的伤口痛得很厉害,多次用止痛药,效果却不明显。受此影响,晓燕走路不敢快走,不敢直起腰来,瘸着右腿。
住院三周后,晓燕终于回家了。可当天晚上就和丈夫发了一次脾气。原因其实很简单,由于连续在医院照顾她,丈夫晚上早早就上床睡觉了,没像以往那样安慰她。由于疼痛和生气,她很难入睡,翻来覆去地琢磨丈夫是不是嫌弃自己“不完整”的身体了。早晨起床时,晓燕的右腿几乎动不了了。她又气又怕,哭喊着叫道:“快来人啊!我腿坏了,不能动了!完了完了!”
经过医生的会诊,晓燕的情况属于“癔症”。这也就形成了“一句话引起了瘫痪”的事实。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个体身上引起的精神障碍。病人以前常常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在受到刺激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的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但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基础。这些症状可由暗示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消失。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
为了解除晓燕的痛苦,医生建议家属适当地关心她,尤其是丈夫要克服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满足病人眼前“渴望被多多照顾”的心理需求。毕竟,手术后的妻子在感情上更需要丈夫的抚慰和关怀。
鉴于晓燕的生活经历,医生问她的丈夫:“晓燕的表姐因为不能生育而影响了夫妻感情,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丈夫回答说:“他们的感情本来就不太好。人都会得病,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我从来没有想过因为妻子患病而抛弃她。”
医生笑着请他对晓燕说出这个想法,打消妻子的顾虑。
接着,针对“腿不能动”这个症状,医生向晓燕作了解释,指出腿部疾病的功能性,不会有严重的后果,目前她的症状是最近心理困惑所致,相信随着丈夫的细心照顾,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同时,医生让病人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田间小路上慢走,走啊走,发现路边有一幢房子,建议她走近这幢房子。
“进入房子后,你看见了什么?”医生问。
“看见了楼梯,想上去。”晓燕回答。
“上了楼梯,那里面有什么?”医生问。
“屋里有一张床,双人床,上面有两个枕头和一床被。”晓燕说。
“你现在想做些什么?”医生问。
“想躺在床上睡一觉,与丈夫一起睡吧。”晓燕说。
医生暗示她放松身体,让她进行自由联想。想着想着,晓燕说想到了做手术时的情景。她听见医生们在说话,好像医生讲了什么“断了”的话,此时表情紧张,显出非常害怕的样子。
“什么让你如此害怕呢?”医生问。
“我怕手术做坏了,怕有后遗症,怕脏器断了,怕自己不能生活了,怕丈夫不喜欢我了。”晓燕说。
“你看,你的阑尾坏了,医生把你的阑尾切断了。疾病没有了,你不再痛了,身体变轻松了,四肢开始能活动了。你看看自己的腿也能动了,尽管还不太灵活,但活动很自然。”医生缓缓地让晓燕想象。
经过三次这样的治疗,晓燕“瘫痪”的腿完全康复了。
通过晓燕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她I生格中的那份表演性,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甚至担心健康。从小她的生活很顺利,几乎没受过任何挫折,抗压能力比较弱,需要别人的关心,喜欢别人的关注,消极性的自我暗示强——这在手术时得以验证,晓燕出现了严重疼痛等症状。
由于患了一场急病,做了手术,经历了痛苦,晓燕期盼得到更好的关怀和疼爱。客观上看,她的病情并不算重,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各种躯体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这些说明她的病为功能性的,需要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疗。
通过基本的解释和支持,晓燕认识到了自己渴望家人关爱的内心想法,接着通过意象治疗逐步消除症状。至于她性格上的改变,医生建议,等到目前的急性心理痛苦消除后,如果晓燕有需要的话,可以继续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