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安全感”不是万能的

作者:武雅学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2010年底,最高法公布的《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解释(三)》)夫妻间一系列敏感话题,而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房产归属问题。对此,媒体曾作过一项民意调查:65.8%的人关注“婚前贷款购房属于购房者个人财产”的规定,有的网友表示:新修订的《婚姻法》就像是一部《离婚法》:“房子要分清楚、债务要算清楚,就连养老金都要想到,太伤感情了!”

由于现在婚前买房的大多是男方,许多女性在结婚时对男方提出“买房才能结婚”的要求,因此,《解释(三)》的出台也引发了很多女性的担忧。不少女性认为:如果男方不肯在房产证上加女方的名字,女方会感觉没有保障和安全感。不少情侣甚至因为房产证写谁的名字的问题而分手。

你要的是房子还是安全感?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单纯从婚姻角度来说,男性常常是受益方——通过结婚,获得了妻子的关爱、照顾:有了稳定的家庭和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获得了合法的性伴侣;还能获得合法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权利以及得以满足传统“孝道”和身为男人所固有的面子等等内心需要……而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所欠缺的生活能力恰恰是众多女性的特长。当中国女性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男性之后,很多女人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男人就完全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了。那么,女性在婚姻中能获得什么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小川的故事吧。

“如果我能自己得到一套房子,我是否还需要结婚呢?”

小川大学毕业后从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一开始,她与人合租,因为小区治安不好,她总是担心自己的东西是否藏好了,也曾经因为怀疑舍友带来的朋友偷了她的东西而和舍友闹翻。在这座超级大城市中,她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是那段日子里最大的梦想。后来,她辛苦工作,终于买了一套小户型,当她住进自己装修好的房子后欣喜若狂——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了!因为她的年岁已经不小了,父母都劝她赶快谈恋爱结婚。她很不高兴地回敬道:“结婚有什么好的,结婚还得看着老公眼色行事,现在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然而,一个人的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安全。隔壁的租户老是换人,小川经常在深夜听到外面开门的声音。她最害怕深夜门外有声响,于是在房门之外又安装了安全门,每次睡觉,她都会仔细地将两道门都锁好,钻进被窝后还常常担心房门是否锁好了。她养了一只小猫,除了给自己的房间带来些生气外,她说:“猫很警觉,外面有什么动静猫都会听到。”

后来,她认识了一位温柔体贴、富有责任心的男友,婚后她搬进了他的家里。小川再也没有担心过房门锁没锁好,只要老公说门锁好了,她趴在老公的怀里就能睡个安稳觉。为了未来的孩子,她心爱的小猫也送人了。“有个老公还是比有个房子更有安全感!”这是她的深切感受……

婚姻安全感缺失——何以为房而婚?

小川的独身生活以浪漫温馨的婚姻而终结。正如小川的体验一样,多数渴望婚姻和爱情的女性更希望在婚姻中得到安全感。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在婚姻中,安全感是一方的表现带给另一方的主观感受;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舒心、依靠、信任的言谈举止等表现所带来的。

然而,女性在婚姻中所要的安全感相比男性来说更加抽象化而难以客观评估,因此它往往被女人赋予一个载体,比如不少女孩子都喜欢身材魁梧的男人,因为男人伟岸的胸膛让人有安全感。其实,身材魁梧的男人对一个女人来说不一定是安全的,也许他比一个瘦弱的男人更容易欺负女人,但这并不重要,女人只是把魁梧的身材当做了一个安全感的载体而已。房子可以给人家的温馨之感,也是婚姻安全感的重要承载物之一。

正因为女人的这种安全感是抽象的,要想在婚姻中验证它,不但需要丈夫语言和实际行动上的承诺,还需要婚前婚后一个长时间的恒久表现才能使女人确信。婚姻本身是男女双方因为爱而结合成一个家庭并共同成长的一种方式,房子只是作为家庭的承载体而已。

看清婚姻中的“非爱”成分

安全感产生的基础来源于彼此间的信赖,而信赖对方和向对方付出诚信都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来源于内心强大的自信心,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相信我的能力和魅力足够让对方爱慕有加,我有足够的人生发展空间来让自己不断满足对方的需要。

第二,我相信我的眼光不会错,我选择的配偶是最爱我并且永远对我忠诚的。

婚姻本身就是一场带着预期的冒险,只有有勇气去战胜婚姻中可能的风险,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爱情和稳固的婚姻。毫无疑问,任何一个人在婚后发现对方诸多不足后,都可能产生欲放弃的念头。但时间是最好的婚姻调和剂,在传统社会中,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轻易离婚,这样夫妻间在遇到摩擦时,很多人不得不“忍耐”好长一段时间,但最终却因为对自己的配偶有了充分而细致的了解后,明白了:“他(她)就是那个脾气”,而逐渐放弃了自己原先不现实的需求而在婚姻中找到新的平衡,从而使婚姻稳固发展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小夫妻小打小闹,老夫妻却如胶似漆的缘故。

当代社会婚姻更加自由,离婚带来的社会舆论和环境影响压力等社会成本降低,这导致婚姻越来越不稳定,有些年轻夫妇相处稍微有些不好,就轻易地选择放弃,致使离婚率逐年升高,这也让人们特别是女性对婚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以至于一些女性会产生“男人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在结婚时给自己赚点什么了”的观念,放弃寻求感情的培养,而一味追求婚姻带来的物质满足。极端的行为就是干脆将婚姻视作获得物质满足的一种手段,导致很多为房而婚而不是为爱而婚的怪现象。所以,才会引发本文开始提及的小小的法律解释引发的社会大激辩。

婚姻本身是为爱而结合,因爱而付出,以获得永恒的爱情为目的。如果婚姻中掺杂的非爱成分过深时,会让人产生一种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与爱情等价的东西,人的心理惰性会促使夫妻双方的感情投入变得越来越少。如果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俗,家庭和婚姻都将会因此而变质。只有让婚姻变得更单纯,更真爱,才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安全感和双方共同为婚姻负责的动力。

让“房子”变成“家”

一个哥们儿买了房,朋友们张罗着要去他家“暖窝儿”。哥们儿说:“我还没有结婚呢,等结婚了再来请大家‘暖窝’,那现在就是个高级宿舍,不是家。”

的确,房子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实体,在我们最初获得时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却终究没有家庭的温情。打个比方,房子就像是一张硬板床,当你得到它的时候,你终于可以有床睡了,但是睡久了会觉得腰酸背痛,而一个稳定的婚姻更像是上面的席梦思床垫,会让你真正体验到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那么,在剥离了物质层面的依赖后,我们要如何重建婚姻中情感的关系呢?

诚信是婚姻中最重要的情感契约。

信赖对方,没有猜忌,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彼此间的不安。当今社会的确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果我们正在恋爱,并且我们的内心实实在在地渴望一段婚姻,那就需要在恋爱中逐渐培养对对方的忠诚之心。

一首《约定》道出了婚姻中那份可贵的信任:“我会好好地爱你,傻傻爱你,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如果你一辈子只能相信一个人的话,那么请相信你的配偶。社会竞争过于激烈,我们心中都潜藏着一种焦虑情绪,这容易让我们相互攀比和过多关注自己的利弊得失。越是过多考虑自己在婚姻中的个人得失,就越会驻足不前并且猜忌对方。有的女性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提防一手,但这恰恰是让双方心生隔阂的开端,因为信任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对方的信任,首先要做到向对方付出诚信。

需要有相对平等的物质和情感基础。

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两个系统的合二为一,离婚即宣告系统的崩溃,男人和女人重新回到各自的系统中去。毫无疑问,作为更高级的系统,夫妻关系对于双方的人生而言一定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然,法律不可能从心理层面上作更为深入的解读,它只能通过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来为夫妻间的责任作一种诠释——所谓夫妻应该是可以彼此分享各自人生经验和成果的对男女,积累属于一个家庭共有的劳动成果才是夫妻间的责任,能够承担这种责任的人才能享有婚姻中的种种权利。如果两个人离婚了,那就意味着双方都认可其中至少一方没有履行这种责任,那么一切共同的成果也都将化为泡影。

对于男女平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定。欧美法律规定的是男女分权分责。而现代中国法律规定的是男女共权共责,如现在很多家庭夫妻都是双职工,都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也都在尽维持家庭发展之责。夫妻双方要想做到平等,首先要在责任上平等,谁给这个家庭付出了努力,就记在谁的账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理想的就是夫妻双方有相对平等的物质和感情投入,比如,夫妻双方在结婚前都能有各自的房产。如果没有条件的话,那么与其强调丈夫买房妻子住,不如夫妻双方共同供房,创造夫妻共有的财产。

原生家庭共同推动新家庭的成长

丈母娘让男方买房作为女儿出嫁的要求(网上甚至戏称为“丈母娘经济”),女方父母往往美其名曰是为了女儿未来的幸福着想,但内在的心态其实是出于养了女儿那么多年,现在要嫁出去了,自己有吃亏之感。这种补偿心理源自父母内心中潜在的“输不起”的心态。如果抱着这种心态为子女办婚事,只能将自己的私心强加在子女的身上,让他们在面对新婚夫妻相互磨合的压力的同时,还要被身后的父母操控,无法灵活地解决自己小家庭内部的问题。这非但不能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幸福,反而会加大夫妻双方反目的风险。

一对小夫妻大婚之时,双方的父母都会说:“从现在开始,您多了一个儿子,我也多了一个女儿。”现在很多小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传统意义上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早已落伍,夫妻双方要平等承担新家庭的责任。作为男女双方的父母,应当为新家庭的成立和稳定作些努力。比如,男女双方家长在子女新婚时都会付出差不多的礼金,不是为了相互攀比和相互挑剔,而是共同为新家庭提供一些支持,帮助小夫妻奠定新家庭的经济基础。新婚过后,小夫妻常常会出现一些争吵,甚至可能向自己或对方父母撒娇告状,双方父母应该多劝导小夫妻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庭中,而不是盲目指责对方。

正如一位法学家所说:“《解释(三)》对于真正想维持稳定的婚姻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它只是为了消除那些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肃清结婚行为中掺杂的非爱成分。”当然,法律是一把手术刀,它只能迅速地切除已形成的不健康的社会“毒瘤”,但是切除之后的伤疤却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每个家庭自己去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