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Q:我的孩子今年12岁,读小学五年级。—二年级时,他的成绩还在中上等,可刚到三年级,成绩就开始滑坡了,我们做家长的很着急,就给孩子报了社会上的一些辅导班。我把生意交给姐姐打理,每天带着孩子辗转于各种辅导班学习。可孩子感觉到的只有疲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每天都是在应付,表现不好还会招致我的数落。

开始,孩子心里很难过,但时间长了´他就变得无所谓了,上课不专心,有不懂的问题也不问,经常不交作业,得过且过。四年级时,成绩更是直线下降,期末竟然有四门课程不及格。他父亲气急了就打了他一顿,他却逃学,到网吧泡了一天。

老师感到棘手,我们父母也拿他没办法。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A:从你的叙述来看,孩子的情况属于小学生厌学。当孩子进入学龄阶段以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在幼儿园诸如吃饭、唱歌、玩耍、听故事等,各种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可是进入学校,各项活动都变得“严肃”起来。在教室里要好好坐下来,听老师讲课、做功课、打扫卫生;在家要完成作业,帮父母做家务等;每个学期还要面对严格的考试。这时,孩子很容易发生一些学习环境适应上的困难,产生厌学心理。

自信和成就感是逐渐产生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往往表现为“知难而退”。常见的例子是孩子在遇到难题做不出来、课文背不下来时,就干脆把书本一合,出去玩了。有时心烦了,甚至还会撕掉作业本,把书狠狠地摔在地上。

对此,父母如果不理解,往往会埋怨孩子:“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你怎么学的?”“这课文不难嘛,为什么背不下来?一定是上课没好好听讲吧?”

听见父母的埋怨,孩子有时会顶上几句,父母急了会大声呵斥:“做得不好,你还有理了!”“不做完作业,别吃饭!”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孩子产生很强的失落感。孩子觉得自己努力了,还是没能做好,自己真是没用。长期下去,孩子就可能丧失奋发向上的动力,产生厌学心理。

应该说,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很正常的。然而,有的父母过分关注,分数考得高,他们高兴;少了几分,他们就要花上半天时间来训斥。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从前没有好好学习,就把没能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结果无论孩子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时候,孩子是很无助的,他们也希望让父母满意,但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往往都是批评、指责,于是遇到挫折的他们只好选择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