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不良可致孩子患进食障碍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一年前,张先生一家走进了心理科诊室,三个人中最显眼的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安妮——她瘦得皮包骨头,两眼深凹、面色苍白。

“我们的安妮是个不幸的女孩,才16岁,正是花季年龄,却得了这骨瘦如柴的怪病,前后有3年时间了。本来她应该读高一,可刚上3个月就无法继续了,只好休学回家。”

安妮妈妈是一位中年知识女性,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她描述女儿病情时很有条理,并始终面带微笑。虽然她说为女儿的病无比痛心,但也没像别的母亲那样轻易动情,甚至要流泪,一看就知道她是位理性、很有克制力和忍耐力的女性。

“我们的安妮生下来人见人爱,从小她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生她时我们都40多岁了嘛!这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刚到初中就有很多男孩子追求她了。生病前一段时间,她还谈了一个男孩子,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怕她耽误了前途,为这事她开始不理睬我们,闹别扭了。

“我们都是为了她好。我们经历的多,给她把把关,她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做父母的一片好心呢?说什么要离家出走、不吃东西,这不是存心气我们吗?我们从小把她养得这么好,她偏偏要让自己变得骨瘦如柴,还吃了吐掉,这不是在浪费粮食、浪费钱吗?”

“我平时要么不吃,要么控制不住大吃,吃完还要吐掉。进入高_后,每天晚上都会吃、吐好几个小时,没精力做其他事,学也不能上了, 待在家里更感觉空虚,没事可做,更是从早吃到晚、吐到晚。”

对于减肥后的体型,安妮表示同学们都夸她瘦了漂亮,脸小一些好看多了,甚至向她取经如何瘦身。安妮很有成就感,她说控制体重能增加自信心。不过,安妮的感觉好像出了偏差,明明已经骨瘦如柴,却仍然认为自己胖,声称“要将减肥进行到底”!

经过半个小时的交流,笔者基本了解了安妮的情况,初步判断她患上了“神经性厌食”,具体表现为:

(1)饮食行为问题:过度控制饮食,禁食和暴食、呕吐交替出现。

(2)怕胖,害怕体重增加。

(3)消瘦:安妮的体重指数仅为14.5,远低于健康人的下限18,5。

(4)已经出现了半年的闭经。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笔者发现张先生的家庭关系存在一些问题。

(1)父母过度宠爱女儿,甚至剥夺了安妮在青春期恋爱问题上的自主决定权;过度的爱使得安妮感觉受到控制,于是在青春叛逆期开始用行动发起反抗一控制饮食、不吃饭就是她反抗父母的方式之一。

(2)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的界限不清。整个会谈,母亲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女儿,父亲满口谈的都是他的宝贝女儿,边说话边温情地看着女儿、抚摸着女儿的小手。

(3)父母称,家中除了女儿的病外,没有其他任何问题。在外人面前,他们维持着“好家庭”的形象;而在女儿的感受中,父母并没有像他们说的那样“感情一直很好”。小时候她常常听到父母因价值观的不同而争吵,母亲瞧不起父亲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父亲看不惯母亲的任何事都要“爱拼才会赢”。父母相互瞧不起对方,甚至动手打架。自从安妮有了进食问题后,父母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女儿身上,“他们的关系似乎变得比原来好了”,安妮说。

(4)安妮明确表达了她并不想改变,也不想长大;父母虽然意识到了他们对女儿的过度保护有问题。但依然用过度宠爱的方式对待女儿,安妮想要什么他们依然都会满足她。

笔者和安妮一家三口共同制定了治疗方案:

(1)由于安妮存在着营养不良、闭经等严重的躯体问题,父母需要定期带她到内科、妇科医生处随访躯体状况。

(2)针对安妮存在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和暴食行为问题,进行精神类药物的对症治疗。

(3)对安妮进行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对他们一家三口进行每两周一次的家庭治疗。

女儿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平衡者,她的世界就是父母,完全没有她自己,她甚至对笔者说:“家里比学校更重要,要是父母离婚了,读书还有什么意思?”怪不得她要让自己生病、休学,原来她在家有这么一份重要的工作一一医治父母的心病、挽救家庭。

所以说,安妮的厌食症其实是背负着父母的病症。在安妮患病前,当父亲干涉安妮的恋爱时,被正值自我发展期的安妮视为控制,不吃东西成了安妮攻击、反抗父母控制的一种方式。而这几年,当安妮节食减肥出现消瘦,父母开始齐心协力地想方设法帮女儿看病,这时他们不再是敌人。这种情形,正是安妮梦寐以求的啊!

安妮的病症要恢复,需要每个家庭成员都做出改变,这样家庭系统才会改变。

3个月后,安妮的过度饮食控制、暴食、呕吐行为问题大大减少,每周偶发一两次,她逐渐建立了健康的饮食方式,比如尽量和家人_起进餐、定时进餐,餐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来替代呕吐。安妮的体重增加了14斤,体重指数从14.5增至16.6,虽尚未达到18.5,但已有了良好的增长趋势。

当然,安妮的父母也是受益者,他们说:“通过帮安妮一起治病,我们看到并修复了家庭中潜在的问题和冲突,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成长,所以,应该感谢安妮给了我们机会来共同讨论家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