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诱导”

作者:那毅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案例一:

一对父母焦急地带着高三的儿子来咨询,原因是眼看着就要参加高考的儿子根本不看书,总是上网,并且宣称不打算参加考试了。

听完家长的讲述后,咨询师决定同男孩单独面谈—下,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咨询师:“听你的父母说,你不打算参加高考了,这是真的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吗?”

来访者:“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

咨询师:“听你的父母讲,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看网页,这会不会是你不想看书的一个原因呢?”

来访者不说话。

咨询师:“父母都很担心你,他们很怕耽误你复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所以才会选择玩电脑呢9”

来访者沉默。

咨询师:“年轻人有时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高考,这可以理解。但也许多年后,你可能会为此而遗憾。你觉得呢?”

来访者:“谢谢您,我想我没什么可说的,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你们不必为我如此费心,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说罢便起身离开。

这名咨询师不知道,男孩之所以成天上网不复习并不是沉迷于网络,而是他的父母总说高考才是未来的唯一出路,他厌恶这种说法,想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成功,于是终日上网查找各种创业的信息。咨询师的问话让男孩觉得他不理解自己。最终选择离开。

 

案例二:

来访者是一名26岁的男性,目前徘徊在两位女性朋友之间难以抉择。

第一位女性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在生活上对他体贴入微,并且在事业上也能对其给予支持;第二位女性各方面都比前者弱一些,而且两人相处异地,一个月才能见两次面,对方在事业、生活上有时还需要他进行一些援助。

来访者希望听听咨询师的建议。

在听完叙述后,咨询师回应道:“看起来这两位朋友各有各的特点,一时让你难以取舍。但我在听你讲述的时候,感觉你对前者更感兴趣,说的细节更多,似乎更符合你心中的完美恋人标准。另外,在现代婚姻中,男性都希望伴侣能多给自己理解和支持,而且异地恋是比较难维持的,很辛苦。如此看来,我也会和你一样选择前者。”

一个月后,来访者在电话中告诉咨询师,他选择了第二位女性,因为他觉得对方比前者更需要他,更能满足自己保护他人的欲望。尽管地理上有距离,但这名来访者正在努力打通关系,把恋人调到身边来。

 

案例三:

来访者是一名大三女生,不久前,她在学生会换届选举中失利,假期里又与男友分手,她感到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在了解了她的全部学校生活之后,咨询师先是对来访者的境遇表示理解,感受到了她的失望、自责和无处宣泄的心情,然后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咨询师:“有一个女生,她带领本系同学夺得了校际辩论比赛第一名,但在学生会换届选举时以两票之差没有竞选上,之后,这个人在得知男友要与自己分手时,没有大吵大闹死缠烂打,而是选择冷静离开,并且积极备战期末考试并拿到了奖学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这个人从大一开始一直做家教赚生活费,能告诉我,你怎么看这个人呢?”

来访者:“我……我不知道。”

咨询师:“你说失败的人就是做什么都失败,可这个人在此期间做了其他的事情,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是这样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你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什么?”

来访者:“我想……她并不是所有都失败。”

咨询师:“虽然遇到挫折了,她依然很努力,有失败,也有成功,这就是你刚才说过的事情。”

来访者:“嗯,听您这么一描述,我感到自己还是有一点力量的,并非一无是处。”

咨询师:“真高兴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积极的东西,能告诉我你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吗?”

显而易见,前两个案例的咨询师都出现了问题。第一个案例中的“引导”变成了“说服教育”,第二个案例中的“引导”变成了“诱导”,来访者最终都没有向咨询师设计的方向靠拢。在第三个案例中,咨询师让来访者一步步看到在失败的时候,还发生着很多积极的事情,认识到自己身上积极的一面,从挫折中找到了自信。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咨询师,包括经验丰富的咨询师都容易出现不恰当引导的错误。那么,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一两次面谈后,咨询师感觉这个来访者与之前碰到的几个案例极为相似,于是失去了进步掌握情况的欲望,用之前的咨询手法来对待现在的来访者。然而,这个来访者是全新的,他有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换句话说,没有完全一样的来访者。

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是由于咨询师急于帮助来访者,或者想表现自己的权威,企图控制来访者。这仿佛一种程序化的过程,就像嵌套公式一样:“经常上网等于网络成瘾,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但案例一怎么解释呢?“我经手的很多案例都证明,异地恋是没有结果的。”——但案例二中来访者的内心需要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考虑呢?

诱导往往发生在“收集资料”阶段,在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前就下了结论,势必会给出不正确的判断。当那些提前预知的假设出现在咨询师脑海里时,往往成为其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阻碍。

很多咨询师对这点可能有误解,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不能有自己的立场”。其实,中立是指“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不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讨论、商量,引导来访者自己作出决策”。

咨询师不保持中立,会让来访者感到不被接纳,还会把来访者“诱导”到远离咨询目标的道路上去。比如案例二中,咨询师把自己的恋爱观有意无意地向来访者传输,而忽略了什么样的女性更适合做他的伴侣,更贴合他的内心需要。

正确的引导是一项重要的咨询技能,咨询师需要关注来访者的内心诉求,避免加入自己的一些东西,应让来访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永远在来访者身上。

当咨询师对来访者感到好奇时,就会有提问的欲望了。比如:“你说自己不好,具体是指哪方面昵?”“除了感到绝望之外,你还有其他的体会吗?”“我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你有了这个改变,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吗?”耍尽量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具体到案例一上,咨询师很明显受到了男孩父母的影响,失去了对来访者的探求欲望,教育对方“不参加高考,后果很严重”,忽略了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只有面前这个孩子,而非他的父母。

一旦咨询师把注意力集中在男孩本人身上,抛弃先入为主的假设,就会自然而然地发问:“是否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你从网络上获得了什么?”“为什么你总不爱说话呢?跟其他人也是这样吗?”

这样,沉默的男孩子也许会开始说话,因为他觉得有人愿意听他的真实想法,而不是_上来就任意揣度和评判

举个例子,在玩具店里,小女儿对妈妈说:“妈妈,那个灰太狼怎么毛茸茸的啊?不是家里的贴画吧?”

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对这个东西想认识—下。但是,如果能进一步问孩子:“你是不是喜欢这个东西?是不是想让妈妈买给你啊?”这就是澄清——搞清楚来访者每句话的实际内容和说话的目的,弄清楚对方的言外之意。

咨询师的澄清工作就像是蜘蛛慢慢编织一张蛛网,涉及的范围越广,掌握的材料越丰富,就越能与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澄清的时候可以问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比如:“你说你感到很愤怒,是否与之前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你希望父母能多关心—下自己,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来访者需要咨询师的陪伴与引导,所谓的“引导”既不是代替来访者作决策,也不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更不是咨询师想当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拉动咨询的进程,而是通过启发,让来访者看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对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