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的律师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诊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走进一对夫妇。女的首先对医生说:“大夫,我们是婚姻咨询处介绍来的,想请您看看我丈夫,从精神科方面给点指导。”接着,她作了介绍,她丈夫是个律师,她自己是个中学教师。

据妻子反映,她的丈夫对她及子女感情冷淡,令人难以忍受,有时,她遇到点不顺心的事想和他说说,却常常被他拒绝,还说什么:“哪来这么多事,真烦人,我还要干我的事呢。”有一次,妻子病了,他把岳母接来,自己却很少过问妻子,而是埋头忙于自己的工作。不仅如此,他在家还俨然是一家之主,常对家人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及规定。比如,家中的一切物品必须按照他的要求摆设,他规定,洗漱间挂的毛巾花纹要对齐,刷牙杯子的手柄方向要一致,厨房用品摆放的位置要固定,否则,他便非常不高兴,让你重新做一遍。他对夫妻间的性生活几乎没有兴趣,有时甚至一两个月才有一次,而且索然无味。对此,妻子很不满意,有几次甚至想提出离婚,但出于多种原因,打消了这种念头。

妻子说话时,这位律师极有涵养地坐在一边听着。他大不以为然,笑着说:“大夫,您别全听她的,您看看,我有哪儿不正常?”

于是,医生和这位律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结果,他也承认,他和妻子的关系不怎么融洽,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幸福。而且,最近在工作上,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本来,他是单位里有名的骨干,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常能同时接受多个案件。但最近他渐渐发现,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时,妻子插话介绍了有关情况。她说,她丈夫有一种强烈的完美主义心理,凡事均要求十全十美。在单位里,他对助手们完成的事也总是百般挑剔,几乎没有满意的时候。如他常常要花大量时间去纠正他们的文法结构、写作风格甚至标点符号,有时一份简短的文稿要修改五六次。就因为如此,明显影响了他的工作效率,经常不能如期结案。和他一块儿工作的同事也常常抱怨,说他干事有点太认真了,甚至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不放过。最近几年来,他几乎每年要换两三个助手,不是他不喜欢他们,就是他们忍受不了他。

医生顺便将话题转到家庭日常生活上来。这位律师谈起自己的孩子,就好像谈家里的一件家具,毫无感情。他认为孩子太不守规矩了,总惹自己生气,什么事情总不能按要求去做。谈到妻子,他承认,妻子是个好人,“她对我来说是位好伴侣”,但他弄不明白,妻子对他哪些方面不满。

交谈中医生发现,他对仪表、举止非常注意,他不时地用手拢额角的几根头发,还从随身带的塑料袋里拿出块软布,擦了擦皮鞋上的浮土。他的话刻板无味,且不容辩驳。

在医生的引导下,他谈起自己的父母。据他说,他的父母也是只知工作、不知生活的人。直到他12岁那年,父母才陪他进了一次公园。平时,父母对他要求极严,从服饰到言语,都必须按照他们的标准,一旦违背,就会遭到严厉的训斥。

医生笑着问律师:“你那样过分认真,斤斤计较,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啦!人就得从小事上注意,才能成就大事业。”他毫不犹豫地说。

“那么,你这样做感到愉快吗?”

他思考片刻,诚恳地说:“我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是不那样,就感到心里难受,不得安宁。”.

接着,他讲了大学期间的一件事。有一次期中考试,他由于笔误,做错了一道小题,为此他两三天都没睡好觉,恨了自己很长时间。从此,考试时更加小心谨慎了。

“你认为这些表现与你的性格有关吗?”医生不失时机地追问。

“可能有关。我有时也听到同事议论我,说我太古板、太认真。可是,我已经这样了,我想是改不了了。”

接着,医生向他讲了几点精神卫生原则,并问他:“要是现在让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疗养,你同意吗?”

“这不行,我一走,手下的那些案子怎么办?别人是干不了的。再说,即使我去了也玩不痛快。”

医生默默地看着他,陷入沉思。

综合上述情况,医生的诊断是:强迫性人格障碍。

看完了这个病例,我们或许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并不奇怪。

人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有各种各样外在的东西制约着我们,我们“不得不”遵从,这就是“强迫”的最初含义。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成了“自我强迫”,且难以摆脱了。比如说,要求精确、守时,遵守各项社会道德规范,起初是社会所要求我们的,因此,凡是社会化的成人(即为社会所认可的一员),总是具有上述优点的。而且,在某些人身上,这些特点比较突出(但末达成病态),对社会是有益的。君不见,有哪一位科学家不是精益求精,有哪一位军事家不视时间如生命,又有哪位德高望重的伟人不堪称道德的典范?!

然而,事情总有两方面,“过犹而无不及”。当上述“忧点”加剧,以至影响工作或造成内心痛苦时,就应当考虑是否出了毛病。强迫性人格障碍者,在待人、接物、对待自己时,总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完美。他们的原则性很强,对于不符合他们要求的事情从不接受,对于他们认定的事’情绝不改变。因此,他们往往很难接受新事物。有人给他们起了很多外号,诸如“正人君子”、“完美主义者”、“工作狂”、“书虫子”等等,这些或多或少表现了他们的特点。

孙怡是一个两个月大女孩的母亲。坐月子时,孙怡感觉婆婆更想要孙子,对宝宝有些冷落;丈夫由于工作繁忙,休息了几天又出差了。孙怡经常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有一天晚上,她甚至有把女儿掐死的想法。但是过后她就被这样的想法吓坏了,为此,她经常自责,无故地哭泣,她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孙怡这种情况其实属于产后抑郁,只要找准原因,对症治疗,就能让她尽快从抑郁中脱离出来。

‘妈妈们生产后,其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与身体上的变化相比较,这种变化更加困扰产妇。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失眠、悲观厌世、犯罪感、哭泣、郁闷、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一般在产后两周发病,产后4—6周逐渐呈现。

在中国,产妇分娩后,往往对心理变化不够重视,也羞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因此,一些相关的产妇心理状况统计数据并没有多大参考性。而据国外的一些统计数据报道,在日本,产后一个月内发生抑郁的几率为3.1%,在英国这个数据是20%。

人体的—切活动都是需要能量的,中医上讲的气血指的就是能量。气血不足,身体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心理上的问题往往可以追究到身体出现了问题。

那为什么产妇更容易抑郁呢?首先,产妇生产本身就是大亏气血。因此,产妇往往选择通过坐月子来恢复和补充气血。如果产后没有及时补充气血,身体上的毛病就会随之而来。其次,因为产妇需要喂奶,需要带孩子,需要担当母亲的角色,产妇因此往往睡眠不好,血气得不到恢复。生产中亏气血是不可避免的,而产后睡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血的充足与否。

另外,产后的生活方式对产妇的心理状态也有极大的影响。产后,有些产妇又回归到孕前熬夜,夜生活丰富,娱乐活动比较多的生活方式,这些也都是亏气血的。

有这样一位产妇,原本就有焦虑、谨慎、多疑的特点。在产后几个月里,她总是感觉身体有问题,整天焦虑,今天感觉肝脏不舒服,明天又觉得心绞痛,总之全身上下都有毛病。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有问题。后经过慢慢了解,才知道问题的缘由。

原来是她生产后,体重增至130斤,她很自卑,想减肥,于是在坐月子期间,就通过锻炼来减肥。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了,体重倒是减到了110斤,但是由于锻炼亏损了气血,造成气血不足,而五脏六腑都是靠气血来运行的,因此身体就容易出现不适。

另外,孩子出生后,全家人的关注重心忽然由产妇转向新生儿,也会使产妇情绪失落。育儿技能不足,也会让其产生无助感。

1.孕期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结婚、怀孕、生子都属于应激事件,同时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怀孕之后,生活方式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小事往往会让孕妇产生困扰,难以适应。

一位新妈妈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怀孕期间情绪就一直不太好,由于对怀孕准备不充分,怀孕时我怕宝宝不健康,整天都自责、担心,爱放声大哭,虽然老公告诉我没事,但我还是担心,控制不了。等生完孩子,我还是担心,不是怕自己落下病根,就是怕宝宝不健康。”

由此可见,预防产后抑郁症应该在孕期就开始。孕妇要了解整个孕期的身体变化,从医生那里获得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为迎接新生儿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科学及时地补充能量

体力精力的恢复是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关键,吴向东说,恢复精力,首先就要注意科学坐月子。在坐月子期间,产妇应注意进补,主要为了补充气血。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细碎食物,但也切忌大补。

其次,要注意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产妇应早睡,尽量和孩子的起居时间保持统一。

3.多关注产妇心理变化

针对心理上的变化,主要应让产妇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很多产妇在生产后都会对担任母亲这一角色不太适应,此时家属要多关心产妇,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而且有的时候,孩子一出生,全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可能忽略了产妇,让产妇有一种从“公主”变成“弃妇”的感觉,失落感油然而生。此时,更应多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