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的意义胜过开个药方

作者:杨金奎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在我国众多糖尿病患者中,主动就诊的人数仅占患病人数的1/3,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在这1/3的就诊患者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仅占30%,多数患者都是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不得不开始重视。另外,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患病对生活的影响等,又可能给患者造成多种心理司题。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

鼓励患者用毅力长期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种终身疾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医生往往告诉患者“要学会管理自己。”糖尿病是慢性病,早期和中期时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意识不到将来有了并发症会是什么情形。医护人员苦口婆心地劝导,伊收效甚微,因为患者很难有超强的自制力,很难长期进行自我控制,尤其在饮食方面。

患者的心理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刚刚发现得糖尿病时,紧张恐惧,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之后的段时、司,什么情况也没有出现,患者开始放松,认为医生的话是小题大作:后期并发症出现时,患者开始绝望后悔,但病情已无法逆转。

所以,应对患者进行个体或团体心理教育,使患者意识到糖尿病的可治疗性,消除对疾病的误解,减少对疾病的恐惧,改善对疾病的态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体验”并发症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但一些患者却认为与自己无关,是个遥远的故事。为了防止患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治疗态度,医生会让患者体验后期出现并发症时的感觉。

笔者常把患者带入一个陌生、昏暗的房间,将患者的眼睛蒙上纱布,使他的视野变得模糊。笔者告诉他:“如果不积极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结果很严重。”这时,在患者眼睛上再加一层纱布,一直加至他完全看不见为止,告诉患者这就是视网膜病变的最终结果。

笔者相信,这种体验的震撼力会让患者难忘。当拿开纱布,重回光明的世界时,患者就会知道珍惜身体了。

同样,笔者也可能会用绳子把患者的小腿悬空绑起,当他靠一只脚站立不稳、左右摇晃时,就体验到了如果不配合治疗,发生糖尿病足的情形。

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比医生口头说一百次“要注意控制饮食”有效得多。此时再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患者就会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并看到希望。

过度悲观也需帮助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因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或因病情加重而整日焦虑、抑郁,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并在有需要的时候,由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有时要面对巨大的门诊量,深感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的价值远远高于开个处方。患者完全可以像取药一样,得了糖尿病就去接受正规的心理教育,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与疾病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