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也具有传染性吗?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读者提问: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曾报道某工厂里工作的青年工人,在短期内相继跳楼自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从心理与行为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特殊的现象?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或措施去应对和预防?

曾教授回答:这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因为没有实际到现场去调查并与工人们会谈,不能深入了解其实际情况,我们只能就媒体所提供的片段性资料来作一般性的讨论与建议。

从社会与文化精神医学的立场来说,一群人经由传染的作用而相继发生形式类似的异常心理或行为,在各种社会里是时而可见的,在专业上被称是感染性群体心理问题或精神疾患。最常见的是一群学生,相继发生集体性癔症,呈现昏倒或抽筋等转化型癔症。有时是一家人或一群同学或同事受到相互影响而相继发生忧郁症,企图自杀,或者呈现被害妄想等疾患。

要关注群体哪理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些集体性异常行为的发作,都有其共同点。即开头发生的首案可能是偶然发生,但是其发生却即刻严重地影响四周其他人,经由心理感染的作用而开始蔓延,导致群体性发生。最主要的,要从社会与心理的角度动态性地去了解这种群体性发生感染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理由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们连续采取这样的集体行为,到底想表达什么,向四周人、权威者、社会申诉什么?比如曾有报道说一群初中女学生相继在学校操场忽然昏倒、抽筋,她们是否是在向学校的男校长作无言的抗议,抗议男校长不该闯入女生宿舍来查房?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心里苦闷或遇到不满意、恐慌的事情,而又没有别的途径来表达其不满意或抗议时,就会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行为反应。因此,要应对这样的情况,最要紧的是分析并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如何去处理他们害怕、不满的事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代代与机械化大型工厂的通常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工人整天面对一堆机器,从事单调而重复性的工作,时间长了,精神会感到无聊而没趣,也容易精神疲乏。特别是工厂严格要求长时间地工作,甚至要加班,以求其生产效果,工人就容易发生神经衰弱、心神疲乏、忧郁等不良的心身反应。下班后,回到集体宿舍,没有适当的休息与可参与的娱乐性活动,集体吃饭,集体睡觉,虽然方便了工厂的管理,但是年轻人本性喜欢活动,需要娱乐,就会感觉生活如在监狱一般,透不过气来。有些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因为不适应都市这样的快节奏和机械化的生产劳动,如果心理上再遭受一点小的挫折,就更容易选择自我毁灭的途径。

现在的年轻人,常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抱着这种心态面对现实的社会就容易失望。假如工厂的领导们只追求工厂的生产效益,不关心工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工人又没有机会寻求生活上的改善,心里就会充满不满或怨恨。

解决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由于工人自杀事件频发,经由媒体的报道,社会给工厂的管理者们巨大的压力,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想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比如在工人跳楼的高层建筑物上加盖防护墙,这可以说是个办法。还有举办追悼会,安抚死者及其家属,这也是该办理的事情,无可非议。可是这些都是只治标而不治本的措施。听说工厂雇请了许多心理咨询师提供咨询,这样做固然不错,但不知这些工人是否愿意找咨询师,是否有看心理咨询师而会被工厂开除的忧虑。此外,媒体还曾报道,工厂要求所有工人都要签“不自杀”的合同,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按临床上的经验,有时治疗者会针对某种病人(即常企图自杀而求别人关心的边缘性格障碍者),要求签“不自杀”的合同,但效果有限,何况工厂里的工人是正常人,不但不适用,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可改善的几个途径。听报道说,这些自杀的工人,都是到工厂工作没多久的新人。因此,针对新的工人提供定期辅导,帮助他们早期适应,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保证合理的工作时间,提高员工的薪水,允许他们定期回家探望家人,并组织经常性的娱乐活动等等,都是改善员工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有效途径。

另外,在保障隐私的条件下,为工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也是值得考虑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上通下达”的顺畅沟通模式,比如由工人推选出他们信任的工人代表,派代表和工厂负责人及时沟通与交涉,以维护工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当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信任的关系时,员工就会“以厂为家”,快乐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