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疼痛”亲密接触

作者:詹淑琴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人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

痛觉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或防御性机制,当身体器官和组织受到损伤时就产生疼痛,这种感觉可使机体产生某种反应以消除疼痛刺激。此外,许多身体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疼痛,这种疼痛预示身体某个部位可能有病了,能起到报警的作用,所以,医学上将疼痛和体温、血压、呼吸、脉搏一起,作为反映人生命状况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当痛觉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伴有血压上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局部肌肉收缩等生理反应,以及痛苦、焦虑、恐怖等情绪反应。一般来说,痛觉总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的痛觉或对疼痛的反应,即痛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人痛阈低,有人痛阈高。因此,同样强度的痛觉刺激,产生的疼痛感是不一样的,有人痛感反应小,有人痛感反应大。对疼痛感的个体差异与产生痛觉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痛觉在民族、性别、年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揭开功能性疼痛的神秘面纱

功能性疼痛是指个体主观感觉到身体某个部位疼痛,但各项检查找不到器质性病变部位。功能性常常表现为慢性疼痛,虽然不如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多变性、游走性,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都是心理疾病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容易被病人所忽视。

可是有时候,即使医生告知患者,他的疼痛是心理因素所致,但患者本人也会对医生的诊断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每天遭受这种疼痛的折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怎么也理解不了医生给出“没病”或“功能性”的结论,而坚信自己的病是真实的,只是没有被医生和医疗设备检查出来,因此不断更换医生,到不同科室检查求证是否有病,这种现象在综合医院门诊并不少见。

有一位68岁的老太太,总是喊腿痛,用了很多止痛药,都没有什么效果。她整天就想着解决疼痛这个问题。来我们这里求诊时,我们给她做了检查,她的身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可她就是觉符“疼痛难忍”。我当时给她这样一个建议,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后,对自己说:今天疼痛的感觉好像比昨天轻一点了,我觉得好幸福。就这样,每天都作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我还建议她:把疼痛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每天都会和你打个招呼,疼痛是生命存在的一个信号,这说明我还活着呢。要接纳它,不要排斥它,当这样想的时候,你的生活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你会发现自己对疼痛这件事没有以前那么在意和烦恼了。很多人真正的痛苦来源于内心。这位老太太经过治疗后,效果还不错,再也没有因为腿痛而烦恼了。

当人们面临压力时,除了会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颈痛腰痛、肌肉疼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哪些因素诱发功能性疼痛?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 “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经心理治疗方愈。此种医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产生的原因之一。

焦虑.抑郁情绪。人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时也会产生疼痛,可表现头部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易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疑病症的疼痛往往表现为持续性的病态思维,对疼痛有先占观念,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确定,缺少相应体征。具有疑病症倾向的患者大多显得敏感、多疑、焦虑等。

癔病。因癔病引起的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病其他症状,有别于暗示性疼痛。

更年期综合征。该因素引发的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心慌、出汗,情绪烦躁、易激惹。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功能性疼痛的易感人群有哪些甲

凡易患功能性疾病或慢性功能性疼痛的人,多具有焦虑、敏感多疑、做事认真、仔细等人格特点,这种人做事往往信心不足,容易感受到外来的压力,对环境变化适应差,对身体不适也反应得比较强烈,容易联想到不治之症。

还有就是对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并且预期目标往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冲突较强烈,也容易出现功能性疼痛。

曾经有这样一个外地高考生,临近高考时却总是感觉浑身疼痛,前来求诊检查时都不让大夫碰她的皮肤。检查结果她的身体很正常。在和女孩谈话时,我发现她是一个学习非常刻苦的女孩,总是抱着一种 “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父母”的心态,而且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她以前在年级考前10名左右,现在如果成绩掉到11名就受不了了,完全沉浸在对学习名次的担忧之中。精神的高度紧张导致她的躯体疼痛,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功能性疼痛的例子。于是,我对她说,你已经很优秀了,按现在的成绩,只要高考发挥正常,就能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同时,我也嘱咐她的父母在家里不用表现得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谨小慎微(他们不允许女儿做任何家务事),家长对高考的“高度戒备”状态会将自己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她不知不觉也感觉到紧张的气氛。不管是高考生还是家长,对待高考都应抱有一颗平常心,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家庭氛围。

都市白领由于职场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加上工作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也容易出现失眠、焦虑和慢性疼痛。如果身体出现慢性疼痛,也是心身疲劳的一种信号,除了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排除身体疾病外,应该重新规划工作和生活,工作上要学会做减法,留出空间享受生活,尽可能利用假期,放下手头工作,参加一些轻松的聚会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和瑜伽等,这些运动不仅能使肌肉放松,缓解压力,还能让大脑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使生活、工作的节奏更加轻松愉快。

女性、老年人、体弱多病的人,都是易患慢性疼痛或功能性疾病的人群,功能性疼痛在医学上曾被称为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这种疾病虽然不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但长期疼痛不仅会大大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享受人生每一阶段的美妙。心理疏导一缓解功能性疼痛的妙方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是特别严重,但因针对躯体症状的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那些临床检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因性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治疗或疏导,当疼痛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应该尽早进行抗焦虑治疗,通过改善情绪及睡眠,才是有效缓解这类疼痛的妙方。

我有这样一位外地单身女患者,今年38岁。2007年在一次上班时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摔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疼痛。去医院检查后,大夫说她没有骨折,只是软组织有轻微的受伤。但是她在医院治疗后,感觉疼痛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越来越重,后来痛得全身都不能动了。于是,她在当地又换了多家医院治疗,但也不见好转。最近,她来到医院,一见到我就哭着说:大夫你一定要救救我!我给她做了全身的检查,做肌电图等,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她自己说疼痛得一宿一宿都睡不着觉。我怀疑她可能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就问她是不是有什么烦心的事情。

不问还好,一问她的眼泪就哗啦啦下来了。她说她自从出事后,一直在跟单位打官司。她想让单位给自己算工伤,但因为医院查不出受伤的症状,没有医院的诊断书,单位就不能给她定工伤。因为这件事,这位女患者心情非常不好,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疼痛更是时常侵扰她。

后来事情有了转机,单位最后还是给她定了工伤。但她的疼痛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因为怕痛,她整天不活动,生活也不能自理,全靠姐姐一家照顾。她现在天天愁眉不展,责怪亲人对她冷漠,抱怨单位不能专门派一个人来照顾她,哀叹自己的命运如此不幸。

明白了她的“心结”所在后,我给她下了这样几副“心药”:

肯定并理解她现在疼痛的处境或感受。对功能性疼痛患者而言,他们的疼痛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装出来的。这是心理问题在体表的投射。通常来求诊的患者,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在一般人眼里很平常的压力,在他们面前却成了跨不过去的坎儿。因此,医生要做的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对他们的疼痛给予理解。

建议她正视现实。这个女患者就经常想: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以前好好的,现在成工伤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时光不能倒流,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而且这次受伤后通过治疗,她的身体已恢复正常。只要她愿意,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适当降低对家人的期望值。功能性疼痛属于慢性疾病,不仅折磨患者的意志,也考验亲人的耐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患者要适当降低对家人的期望值,同时也要学会站在家人的角度,体会家人的难处,而不是一味指责和索取。

用感恩代替抱怨。对这位女患者来说,单位在她拿不出工伤医疗诊断书的情况下,依然给她定位工伤,不仅支付了赔偿金,还承担了她治疗过程中的所有医药费。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此,用感恩代替抱怨,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上,你就会变得快乐起来,疼痛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儿童早期疼痛的经验,对以后疼痛的体验有深刻的影响,父母对儿童平常的轻微挫伤过度关心,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对疼痛过于敏感和惧怕。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保持平静,把这当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谁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磕磕绊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