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学“规矩”,有趣更有益

作者:橙子 来源:心理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6-02-29 阅读量:0

随着“食补界”一连串的黑幕曝光,大家开始意识到想要吃出健康远不如练出健康来得货真价实。无论是在各个社区的健身活动区,还是在公园绿地的角角落落,无论是配上色彩鲜艳的运动服随着教练来上一组挥汗如雨的动感单车,还是身着雪白飘逸的太极服独自武上一套动静皆宜的太极拳,健身已经成为当下最“潮”的生活方式。

健身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对身体大有裨益自不必说,那么,如何将体育锻炼健身又健心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呢?体育锻炼除了让我们缓解情绪压力,它所特有的其他功能还能帮助我们在心理方面有哪些改善呢?

来自广义健康学研究的一个新观点是:

学规矩

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倚重于学历或技术等因素的单纯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便是敬业,而敬业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能尽快地识别和适应所在领域的各种“规矩”。尤其在中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不懂得社会规则的人很难在工作中如鱼得水。然而,独生子女一代在以“宠溺”为主的环境中长大,进入社会后往往栽在“规矩”上,那些由于“刺儿头”、“棱角分明”所吃的亏,从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于不懂得规则、不尊重规矩而导致的。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解和遵守规矩,同时又不被规矩束缚?让其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具体应当怎么做呢?下面给你三条锦囊妙计。

第一条妙计:巧定任务,学目标管理

80后一代是在“作息时间表”里长大的一代。作息时间表帮助我们拥有了时间的区块概念,但却由于对时间划分的僵化特点,难免容易造成拖拉习惯的养成。在体育锻炼中,最适宜采取“任务导向”的目标订立方式来替代从前的“唯时间论”,例如:用“今天的任务是完成3组有氧练习”来取代“今天的任务是锻炼60分钟”。不难看出,前面的目标更明确,且看起来更容易完成,也更有成就感。同时,任务导向的锻炼目标往往隐含着“我能提前完成”的意义,因此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效率观,也就由此有了初步的目标管理的意识。当然,如果你的锻炼就是要以时间为目标(比如跑够40分钟才能减肥),那么就要在如何巧定任务上更多花一分心思了。

第二条妙计:明确权责,学团队合作

健身活动虽无法由他人替代完成,但如能有同伴一起进行练习,那么往往坚持性和锻炼效果都会提高,这一结论得到了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反复证实。其实,结伴健身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会团队合作的机会。一群人聚在一起,如能形成小的组织,每人负有一些责任,小到器材的管理,大到计划的安排,或是学习新内容,组织新项目,都能对人有所锻炼。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让孩子参与锻炼,并且担任一些管理任务,可以有效地提高他的责任感,同时更有团队意识。

第三条妙计:比学赶帮,学竞争意识

健身和竞技体育的最大不同,在于“竞”的成分少。有些观点认为,如果在健身中过于强调比较,会丧失了锻炼的意义,反而在工作之余诱发其他的压力。但其实,如果竞争的规矩定得好,不但不会引发压力,反而会使得参与锻炼的人更有动力,更有收获。

具体说,有两个原则:一是多和自己比,少和他人争。客观地记录自己的表现,一段时间以后加以回顾,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仿佛长征路上的里程碑,会给人以无限的激励。其二,标准要客观,奖励要及时。为自己的技术达标程度等设置客观的标准,如:每次可以完成3组,每组60个仰卧起坐:在网球练习中主动失误控制在10个以内,等等。一旦达到了目标,可以给予自己如买一样小礼物等类似的奖励(但切不可设置过于重的奖,不然适得其反)。如此一来,锻炼变成了有小小刺激的与自己战斗的过程,自然会其乐无穷啦。